一
很多人知道羅曼·羅蘭是一個懂得貝多芬的文學家,但不大知道他是一個對貝多芬深有研究的音樂專家。他那著名的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主人公的青少年時代是以貝多芬的青少年時代做模版的;他那本介紹貝多芬的天才和他不向厄運低頭的充滿戰鬥精神的小書《貝多芬傳》至今還在我國廣為流傳。他除了用小說和傳記文學介紹貝多芬外,還寫了一部規模宏大的研究貝多芬的多卷本《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Beethoven.Les grandes époques creatrices),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梁宗岱先生的譯本《歌德與貝多芬》正是這部專著的組成部分。羅曼·羅蘭在寫作這部研究貝多芬專著的過程中,收集到大量有關貝多芬與歌德關係的材料,他用這些材料先後寫了五篇論文,匯集成冊,便是《歌德與貝多芬》。這本書實際上集中說明了一個問題:歌德如何和為何不欣賞貝多芬的音樂。歌德是德國古典文學的代表,貝多芬是德國古典音樂的代表,前者竟然不能接受後者。這是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為了說明歌德對貝多芬音樂的態度,羅曼·羅蘭追溯了歌德與貝多芬彼此間的認識過程和交往關係,追溯了他們在女作家貝蒂娜的推動下,於1812年7月15日在療養地特普利茨的會麵,還提到了那個有名的故事:兩人一同散步,遇見迎麵而來的王公貴族,貝多芬昂首闊步繼續前行;歌德則佇立道旁,鞠躬如也,事後受到貝多芬一頓教訓。這故事反映了貝多芬強烈的市民階級意識,也反映了歌德的被恩格斯稱之為“德意誌鄙俗氣”的屈從。特普利茨會麵並沒有促進這兩位藝術巨匠間的友誼和了解,相反,歌德對貝多芬和他的音樂采取了冷淡和保留的態度。其中登峰造極的例子,便是貝多芬晚年處於貧病交加情況下寫信向歌德求救,望他促成魏瑪公爵預訂他嘔心瀝血寫成的《莊嚴彌撒》以換取稿費,而得不到歌德的答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