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愛樂交道:人生必由之路

《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引言

字體:16+-

近年來我國愛好西方古典音樂的人,特別在青年中,越來越多了。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現象。美好的音樂能培養美好的心靈,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對提高人的精神素質起到積極和深刻的作用。美好的心靈是高尚道德情操的基礎,豐富的想象力是創新、開拓的前提—這正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所需要的勞動者的品質。

“西方古典音樂”這個指稱,並不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時期盛極一時的音樂,名副其實的“古典時代”的希臘羅馬音樂已失傳了;“西方古典音樂” 這個指稱也不指18世紀30年代開始的“維也納古典樂派”(Wiener Klassik),因為後者指的是盛行將近百年的一種特定的音樂風格;指稱中“古典”兩字與“ 古典主義”(Klassizismus)並不相關,後者指的是在歐洲17世紀君主專製的曆史背景下法、英兩國文學中興起的,在德國文學中曇花一現的文學潮流,[1]因為那種“古典主義”是就機械地解釋亞裏士多德的“詩學”並製定出自己的清規戒律,以此模仿古希臘羅馬文學創作的文藝作品而言的。

這裏所說的“西方古典音樂”是指那些在西方音樂發展過程中經受時間的考驗和篩選,至今尚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審美價值,因此今日還廣泛地被人演奏(唱)和欣賞的音樂;這種音樂中有的具有崇高的精神效應,聽了它甚至能“使人爆發出精神的火花”(貝多芬語)。

這樣,“古典”兩字的指稱含有“經典”的意思;但是如果我們不分軒輊把凡屬“西方古典音樂”的作品統稱為“經典”,那是不恰當的,因為“西方古典音樂”中的作曲家和作品,不論在藝術上或內涵上,有高低之分,乃至良莠之分。

“西方古典音樂” 既然指的是那些經受時間考驗留下的音樂遺產,它就不僅包括歐洲音樂史中18、19世紀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古典樂派和浪漫主義音樂中的優秀和不朽的作品—它們應該是主要部分—還包括了20世紀一部分嚴肅音樂家創造的始則帶有探索性、後獲得音樂界肯定的所謂“現代派”作品,它甚至也包括了屬於,按西方社會學劃到“亞文化”圈內的嚴肅的爵士樂等音樂作品。這樣,“古典音樂”在西方也被稱作“嚴肅音樂”;這個名稱在英文是serious music,縮略語為s-music。可見“嚴肅音樂”一詞在西方使用很廣。我國音樂界較少使用這個名稱,可能是為了避免“嚴肅”兩字引起誤會,誤認為這種音樂是“板著麵孔不可接近”的。其實,這裏的“嚴肅”並沒有這種含義。這裏的所謂“嚴肅”是指創作、演出、聆聽音樂時采取的嚴肅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