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4中國民生發展報告

2.1 教育為中國夢的實現插上騰飛的翅膀

字體:16+-

2.1.1 教育中國夢的內涵和特征

強國必先強教,教育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源泉。[1]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記者見麵會上的講話中宣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直接描述了中國夢的實際藍圖。在這幅藍圖中,教育位居第一,更好的教育——學有優教——成為中國夢的一項重要內容。

學有優教,不僅是教育的均衡發展,而且是優質教育的均衡發展,這是教育均衡發展的最高目標。[2]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在資源均衡的基礎上追求質量的優良,是基於資源均衡的質量均衡。[3]分析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現實和問題,楊啟亮認為,實事求是地從國情實際出發,我們的九年製義務教育在教育資源配置、教育價值取向上都應該以最低合格標準來推進均衡發展,底線均衡的義務教育發展樣態,就是當下我國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4]

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前提是均衡,核心是優質。新中國成立以來,頒布了一係列法律法規,如《教育法》《義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幼兒園工作條例》等,保障了每一個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但是,由於市場、區位和政策等原因,教育發展所依賴的教育資源流動、積聚和配置存在不合理、不均衡現象,這成為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之後教育發展的新難題。改革教育發展現狀,追求優質均衡發展,是近年來曆屆黨和政府的一個重要工作目標。

優質均衡就是在資源均衡的前提下,追求教育的優質,實現均衡和優質的統一。[5]長期以來,教育迷失在鼓勵“拔高”、追求卓越中,單項追求教育的“優質”發展,而忽略了教育底線均衡,因此,造就了一大批“重點校”,也衍生了更大一批“薄弱校”,教育領域的馬太效應愈演愈烈,讓教育失去了“底線”,更妄論“均衡”。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必須二者兼顧,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