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3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報告

2.1 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評價體係構建的理論基礎

字體:16+-

構建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評價體係的理論基礎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它是構建一切可持續發展評價體係共同的理論基礎;第二是國際貿易理論,它是構建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評價體係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評價體係科學性的基石。

2.1.1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起源於20世紀後半期人們對環境和發展問題的反思與創新。工業化進程起步以後逐漸形成的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觀念,單純地把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作為發展的主要指標,認為隻有經濟增長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標誌,主張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可以把環境質量放在經濟增長之後,在經濟增長達到一定水平後才有必要、有能力解決環境問題。這種發展理論適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迫切要求。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的世界經濟很快出現複蘇,老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恢複到並開始超越戰前水平,亞非拉國家的經濟發展也開始起步。但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問題也開始凸顯,且越演越烈,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的製約因素,迫使人們對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念進行反思。60年代後期出現了以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為代表的、以負增長或零增長為特征的另一種發展觀,主張在世界範圍內有目的地停止物質資料和人口的增長,回到“零增長”的道路上去。這種發展觀念同樣是把環境與經濟發展簡單地對立起來,把自然界從單純的索取對象變為單純的保護對象,在現實中既沒有為發達國家所接受,也遭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冷遇。因為如果遵循這種觀念,富國將意味著放棄現在的經濟增長成果,窮國將有可能永遠處於貧困狀況而得不到發展,人類社會將停滯不前,環境保護也會缺乏動力和支持,最終人類文明將走向荒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