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效益指標,主要包括外貿部門的就業和工資兩部分。根據第1章的設計,我們對就業和工資兩個三級指標賦予相同的權重,當然前提在於消除指標量綱的影響。為了保證最終所得指標符合一致性判斷標準,借鑒孫治宇、趙曙東(2010)的處理方法對樣本進行標準化:
需要說明的是,在比較國家層麵的年度指數時,j=0是有可能的。在獲得標準化指標基礎上,可以分別對就業和工資兩部分指標進行描述性統計,然後根據所設定的權重計算出社會效益指數的終值。
基礎數據來源於《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及各省(區、市)統計年鑒。1993—2011年間國家層麵的就業和工資數據如表5-1所示,變化趨勢見圖5-1、圖5-2。可以發現:第一,總體來看,除個別年份出現微小波動外,1993—2009年間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的就業人數和職工工資基本呈現逐年遞增趨勢,但是可能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2010年和2011年兩年的就業人數大幅下降,職工平均工資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第二,1993—2009年間有兩個異常年份值得注意。1997年外商投資企業就業人數出現一個較大增幅,而2000年外商投資企業的職工平均工資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這可能與香港回歸和即將加入WTO有關:香港回歸和一國兩製的實施無疑消除了外商進一步進入中國投資的疑慮,因而1997年外商投資企業就業人數顯著上升;2000年我國基本已經確定將加入WTO,國內外商投資企業預期未來將麵臨更加嚴峻的市場競爭和挑戰,因而開始調整發展戰略,增加擴大再生產的利潤留存比例,從而降低職工的平均工資。但就業和工資的波動都沒有改變遞增的整體趨勢。第三,無論是就業人數還是平均工資水平,增長都比較平緩,沒有出現大幅度的波動,可以看出在吸引外商投資企業方麵,國家政策是比較平穩和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