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銅主任編著的《“六要素”教學的理論與實踐》馬上就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付梓了,這是一件非常值得慶賀的事情。該著作比較全麵地總結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六要素’教學方式區域推廣應用研究”課題組的集體智慧和創造性的經驗;比較完整地再現了課題主持者對中小學教學本質探索的心路曆程。我有幸參加了課題的開題和課題指導,並於年前拿到書稿,先睹為快。縱觀課題研究,細讀書稿,覺得“六要素”教學改革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心得:
首先,“六要素”教學改革的價值定位在教師在科學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促進學生主動、互動和創造性的發展過程,彰顯了科學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智慧型教學價值取向。
成功的教學改革應該有明確的價值定位。目前,我國教學改革的主要價值取向是“有效性”和“主體性”。誠然,有效教學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命題,是我們不懈的追求,但教學改革絕不能止於“有效教學”[1]。有效教學是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下產生的,重視工具理性,而忽略價值理性。當下的有效教學,在不少地區和學校,過分強調科學性、技術性,忽視了教學的人文性和藝術性,甚至不恰當地強調統一和標準,不恰當地強調效率、效果。於是,科學性、技術性不知不覺地演變為科學主義、技術主義,教學中的人的價值往往被忽視了。“主體性”價值是現代所有教學改革所倡導的。應該說,在觀念上,主體性價值是明確的,但在實際教學中,要麽隻強**師的主體性,要麽隻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上,關注的是學生個體的主體性,忽視了群體的主體性,關注的是學生接受的主體性,忽視了探究與創造的主體性。總之,現代教學改革的價值強調的是片麵的主體性,被動的主體性,而非整體的、主動的、創造性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