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近民辦教育探索者的精神世界

【對話】 兩代教育人 一種情懷兩種治理

字體:16+-

——訪於鬆嶺、於越父子

賀春蘭 陳曦

經過30多年發展,民辦教育走到了新老交替的轉折點。隨著很多教育機構創始人年齡越來越大,接班人成為當前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近年來,一些民辦教育二代也陸續登上曆史舞台。時代不同,學曆不同,背景不同,挑戰不同……讓兩代人在用人、管理、擴張理念等方麵存在諸多差異。這從於鬆嶺、於越父子身上可見一斑。

從經驗主義到現代化管理

於越進入集團之後,提出了“融世界資金、辦中國教育”的發展戰略,通過與啟明創投和美國Ignition Partners資本公司合作,完成了首輪1600萬美元的融資。同時他確立了“做大學前教育”戰略,截至2016年10月在全國30個城市已建立80所直營幼兒園,預計明年將超過120所。

教育在線:於越當初是基於什麽原因接父親的班呢?

於越:我從小受家庭熏陶,對教育事業感情很深。我6歲時父母開始創業,他們辛苦一輩子,我不接班誰來接?

雖然在外企待遇豐厚,前景也很好,但這個平台給了我很多機會,對能力鍛煉很多,接觸的人層次也很高,成就感不一樣。在集團5年的成長比在外企快得多。

教育在線:父親給你留下了什麽財富?

於越:文化吧。創業時代的文化,比如勤奮、勤儉、尊重、和諧。這種文化積澱對集團未來發展非常重要。

我覺得文化對員工言行舉止的製約比規章製度更強,應該通過某種形式向員工傳遞文化從而使他們獲得一種認同感。所以,我們經常對員工培訓灌輸集團文化,另外也通過培訓告訴員工如何向下一個目標奮鬥及其達到這一目標所需的素質和能力。

教育在線:你接手以後,希望給公司打上怎樣的烙印?

於越:以前集團業務的地域性比較單一,現在已經擴展到全國30個城市,未來會更多。隨著業務擴展,組織機構會也在發生變化,對人的能力要求也與之前不同,需要適應跨地區管理。作為總裁,我最重要的是管好人和製定好遊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