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近民辦教育探索者的精神世界

編著者漫筆

字體:16+-

【漫筆】 教育人,不要做鴕鳥

賀春蘭

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麵會上,“人民”二字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被多次提及。這種對人民的尊重,對人民期盼過上更美好幸福生活的積極回應,讓舉國振奮。而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自然需要準確地把握民意。

但一直以來,中國教育的輿論環境令人擔憂,麵對惡劣的輿論環境,整個教育係統一方麵習慣做鴕鳥,將頭藏起來,屁股撅著被動挨打;另一方麵又覺得社會對教育理解不夠,常常感覺委屈。在輿論一陣又一陣狂歡般的聲討中,教育人難有一張安靜的書桌。

利益分化的今天,權威正在被消解,而公民有序參與的局麵尚未形成。特別是近幾年,伴隨網絡媒體的普及和草根話語權的壯大,滋生了一批“大眾學者”。他們以“公共知識分子”自詡,在“為民請命”的噱頭下,通過博客、微博等網絡媒體,表達不滿、發泄憤懣,儼然一方“民意代表”,備受矚目和追捧。而很多時候,“公共知識分子”的聲音隻表達了一部分人的一部分“意思”,尚不能代表全局的真實的“民意”。如有學者指出的,“網絡的發展,信息的開放,為各種觀點的表達提供了條件。而中國的社會觀念光譜正在變動之中,還沒有趨於穩定,以至於越是極端的言論,越能放射出耀眼的光環,也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教育係統不能被動挨打,必須積極回應,積極對話,澄清真相。否則,隻有一方發聲的時代必然造成誰敢罵人誰有理,牛人牛言綁架輿論的局麵。

而11月發生的兩起輿情事件中被批評者的姿態值得關注。不論是人大附中劉彭芝還是教育部,麵對另外一方民間組織的批評,均采取了積極回應的態度,在筆者看來,這既是對自己的負責任也是對整個社會輿論環境的負責任,正是因為被批評者的積極回應才讓我們逼近了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