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娟
中國少年何時不為考而生?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2012年4月,一首**澎湃的詩朗誦拉開了第一屆全國培訓業論壇的帷幕,鏗鏘的聲音也為此行業的領頭羊——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的發言奠定了情感基調。
“似乎現在中國少年一輩子就是為考試而生存的。”俞敏洪的發言剛開始便沉重地指出中國教育的現狀。
他凝重地說,孩子們本來隻要高考,後來發展了中考,現在發展了小升初考試,甚至幼兒園進小學也要考試。如果出國,還要參加很多國外的考試。但是這些孩子在考試結束以後,他們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想象力卻沒有一起發展。“一些中國的孩子數學、物理、化學成績在全球任何一項考試中間都能得到很高的分數,但是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卻沒有看到中國出過多少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更不要說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同時又表示,這種狀況一下子改過來很難,因為目前除了考試以外,對孩子們的其他的評價標準沒有建立起來,隻有高考一條路能夠使窮困的孩子有可能進入高校學習,所以中國的教育現狀實際上是促使培訓教育同步發展的原因,因為培訓教育恰恰做的就是考試教育。
考試教育雖備受詬病,但並非一無是處。在俞敏洪看來,考試教育最大的貢獻就是通過培訓讓本來不自信、比較落後的孩子進入競爭行列,有機會到中國一流大學,甚至到國際上一流大學去讀書。另外,通過考試拉平了特權階層和普通階層的差距,“因為中國教育優質資源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比在大學階段還更加難以獲得,普通老百姓子女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考試獲得教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