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教育部頒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深入挖掘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
中華文化的源頭是儒、道、佛三位一體。儒學要求建立責任,道學要求覺悟,佛學要求徹悟。這也反映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關係。
借助“天人合一”思想,化解人與自然的矛盾。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說,是在付出自然環境和生存環境代價的基礎上得來的,看著一個個回不去的故鄉,一縷縷消失的炊煙,何處去寄放漂泊的靈魂?這時候,需要有佛教的“放下我執”思想,道家的“升華”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學說。如果我們能夠積極地把這一思想與當今時代發展聯係起來,賦予時代教育意義,對我國的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具有積極意義。
借助民族的精神,化解人與社會的矛盾。時至今天,複雜國際背景和突出的國內的社會問題、尖銳的貧富矛盾不斷,讓政府不敢有絲毫的鬆懈。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和維係的基礎,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轉化。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到今天也沒有過時,它沉澱成高尚的民族氣節,需要我們去繼承發揚。像“精忠報國”“舍生取義”“仁義禮智信”等,都蘊含著高尚的民族氣節,都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
借助“內省”的修養,化解人與自身的矛盾。前不久,網上有一個比較火的話題“中國人是需要管的”,否則,無法解釋國民規則的缺失。為什麽國內假冒偽劣大行其道,難道這些現象的存在就是因為“管”的欠缺?我認為不是這樣的。國民素質的提高,不是靠“管”就可以達成的。真正優秀的民族素質,往往與國民的覺悟有關,與文化的傳承、信仰的重建有關。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強調人應該具有“仁、義、禮、智、信”五方麵的品質,並提出了“慎獨”思想,這些是我國傳統文化關於人自身發展方麵的精髓,放在今天也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另外,孝文化、儉文化、廉文化等,這些古代優秀文化無疑對現代人在修身養性方麵起到積極作用,比較其他西方舶來的文化,傳統文化更符合現代中國人內在的思維特點,對國人自身發展也更具針對性和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