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元(1635—1740),字易直,號習齋,博野(今屬河北)人。幼年出身貧寒,為生活所迫,親自耕地灌園,並曾學醫養家。他雖上過學,但並未拜過名師。24歲時,從事教學工作,最初稱“思古齋”,講了一段陽明學,兩年後改奉理學。35歲時思想轉變,認為理學空虛無用,並非周孔正道,因而力主恢複孔孟之道。並改稱“習齋”,以示與理學決絕。此外,他也反對漢儒章句之學,提出了以“實學”為核心的教育思想體係。他在近50年的教育生活中,培養了大批弟子,特別是晚年主辦的漳南書院,集中體現了他的教育主張。其著作主要有《四書正誤》和《朱子語類評》等。
一、論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一)經世致用與培養實才實德之士
顏元把教育作為實現其政治理想的重要工具和途徑,這是儒家修齊治平思想在教育上的傳統影響。顏元的政治思想可用三句話來概括,即“以七字富天下:墾荒、均田、興水利;以六字強天下:人皆兵、官皆將;以九字安天下:舉人才、正大經、興禮樂”。[7]他試圖恢複堯舜周孔之道。這一思想決定了其教育目的,即希望通過教育培養出能經世致用的實用人才,從而實現國富民強的社會理想;通過培養懂法知禮的政治人才以改良社會政治;培養軍事人才以達到強天下的目的。
為此,顏元主張培養“實才實德之士”,在具體培養目標上,他提出了兩類人才:一是德才兼備的各級官吏,二是各行各業的專門人才。顏元認為,要“經世”治國,光有中用的“軍相”和“百官”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從事百工農醫的專門人才,能為“生民辦事”,發展社會經濟。他認為,人才應該各專其業,各得其用。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各種專門人才中,百工農醫等一向是被輕視的。顏元以此為學校的培養目標,這對中國封建社會傳統培養目標是一次突破,在當時是很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