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思路
以什麽樣的框架、模式以及方法來理解、揭示和解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與行為,是中國社會心理學者們麵臨的一項長遠而又具體的難題。楊中芳在“本土化心理學的研究策略”中提出了中國人本土心理學研究的三種策略。一是“由葉至根”的策略,即先觀察在當地生活的人們的心理活動及現象,從中發現一些獨特的樣式,之後再轉而順時間的向度,追尋其傳統的根源。二是“從根至葉”的策略,即由傳統根源中發掘出其對某類心理活動及現象的各種看法及理論之後,用之作為觀察及解釋當地人現代生活中所顯現的心理活動及現象的研究架構。例如,黃囇莉的華人人際和諧與衝突就較好地采用了這一研究策略。三是“在葉中尋根”的策略,即從人們在現時日常生活所顯現的活動及現象中,去尋求可以用來理解其具體行為的意義係統。[33]在這三種策略中,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更側重於運用第一種策略,大部分的中國人本土心理學研究成果也是運用“由葉至根”的策略完成的。若從這三種研究策略的角度進行考量,綜觀現有研究,我們仍可以發現某些欠缺之處:對中國人的人際和諧心理多為描述與理論思辨,缺乏深入的心理學研究和係統的實證研究;一些有關探討中國人人際交往或人際關係的文章與書籍雖對“人際和諧”有所涉及,但多數是探討人際和諧與其他變量如人格、組織環境等的關係,並未深入係統探究中國人人際和諧心理機製等,影響了研究的深度。
楊中芳提出,本土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取向是一種“脈絡觀”(contextualism),所要求的即在當地的曆史/社會/文化/生活脈絡中研析當地人的心理與行為。本研究將沿循這一觀點,采用“由根至葉”的路徑,整個研究策略將人際和諧心理放在中國社會/文化/曆史的脈絡中加以分析,即從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這個“根”開始,逐步通過分析“和”的語義、尚“和”的緣由,解析人際和諧的類型與表征,並通過實證法檢驗、揭示中國人人際和諧的心理機製,以實現“兼顧中國文化與心理學兩個角度來研究中國人心理與行為規律”的中國文化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