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人的人際和諧心理——揭示中國人心理與文化的行為機製

第四節 中國人人際和諧心理的影響因素

字體:16+-

一、熟人交往中的情感性與利益性成分

尚“和”是中國人人際交往中普遍存有的一種社會心態。在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中,中國人最推崇和諧的人際關係,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以“和”為基本準則,並通過各種交往策略以達到和諧的人際關係的目的。或者說,尚“和”是中國人潛藏的最主要的待人方式與處事習慣。但從前文的調查及分析中也可以發現,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麵對不同親疏關係的交往對象、身處不同的交際情境以及雙方涉及不同的事件時,個體和諧化的動機、和諧化的態度以及和諧化的行為等還是存在差異的。如“當與他人發生意見分歧時,您會為了不傷和氣而遷就他人嗎”,調查數據表明,在與他人發生意見分歧時,若非原則性分歧,中國人大都為了不傷和氣而願意遷就他人,樂做“好好先生”。在“對待不同親疏關係人的人際態度”中,調查也表明,中國人對熟人和同事多以本真取向或順適取向、領域取向來對待;而對陌生人,大多數人采用形式取向的方式對待。這都說明,中國社會是一個講究“差序格局”的社會。對於一個掌握某種社會資源且有利於對方的分配的人,他首先考慮的問題是:對方和自己具有什麽樣的“關係”?人們常常會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對待和自己關係不同的人,並以不同的社會交易法則與之交往。而且,中國人遵循的處世原則更多的是場合與情境的問題。比較而言,情境中心之人的心計更重一點,因為他需要對關係的親疏遠近以及不同的他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行為舉止等,因而他有很複雜的應變能力,包括如何能夠討好或者奉承他人,至少最低限度地不得罪他人。[47]

從前文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在中國人的人際和諧類型中,尤其是熟人關係中的混合性和諧是最需要“做”“經營”或者“維護”的和諧,否則就會因得罪他人,使混合性和諧滑向陌生人關係的工具性和諧。或者說,由熟人朋友變成“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人際關係在某一時間點的狀況可以看成是關係基礎、工具交換及感情交流三個成分的現狀的全麵加權綜合。人際關係在個體人際交往中的運作,依交往情境性質的不同,以不同的組合來影響個體交往時做出的判斷、決定及行為。因此,在混合性和諧中,中國人人際和諧的心理與行為反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雙方關係的認知。個體在熟人關係的人際交往中,是做出“和”還是“不和”的行為,和諧的“實”與“虛”之間如何轉化,是綜合人情、麵子以及情與利關係等多種社會因素而進行的情境性、權變性的決策反應的。綜合前期調查、文獻分析以及本研究建構的中國人人際和諧的類型與中國社會的人際和諧轉化模型,在熟人如朋友、同事等關係的混合性和諧中,人際和諧心理與行為會受到雙方涉及的事件性質、相互間的情感涉入程度(情感性成分)以及可能牽涉的工具性利益(工具性成分)等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