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人的人際和諧心理——揭示中國人心理與文化的行為機製

二、揭示人際和諧機製,探視中國人人際交往心理

字體:16+-

中國古代哲人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從中體悟出“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的和合化生原理,“和”遂成為中國人把握宇宙、理解人生的一種主要觀念,成為中國人的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價值準則。[26]每一個受過中國文化熏陶、在中國社會生活的或是生活過的正常成年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維持“人和”這一潛意識的束縛,遇到具體的人際情境,都以最符合“和為貴”的標準進行應對或處理,即使當時沒有做出最合適的行為,過後十之八九也會暗自揣摩自己是否有些得罪人了或者讓別人難堪了,有些許後悔並引以為戒。

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如何去揭示這些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呢?例如,在與人交往中,為什麽尚“和”會成為中國人的一種集體潛意識呢?形成中國人在與人交往時流露出來的人際和諧心理表征的深層原因是什麽?中國人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是怎樣去實現“和”的?中國人的人際和諧心理與“麵子”“人情”“關係”心理等存在怎樣千絲萬縷的聯係?當代乃至未來的中國人能從古人推崇“與人交往,以和為貴”的尚“和”心態中得到哪些啟示?尤其是在步入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早已與西方文化接軌的現代中國青少年群體中,和諧的力量究竟呈現怎樣的狀態,什麽會影響人們的人際和諧行為,哪些因素對和諧行為具有決策力……就研究和理解中國人的社會行為而言,“和”字無疑是打開中國人人際交往心態的一把“鑰匙”。但是,目前研究者多援引西方心理學中的“衝突”概念,聚焦人際社會關係中的“衝突”及其化解模式,或關注和諧人際關係的影響因素與相關因素的作用機製,較少關注個體“和諧”與和諧化的方式,或較少有學者把“人際和諧心理”在抽象化的層次上提煉成重要的社會心理學概念或理論。那麽,我們要揭示這些問題,就需要專門開展有關人際和諧的心理與行為研究。在這一方麵,過去已有學者如黃囇莉、汪鳳炎和鄭紅等進行了概念性的分析比較,分析中國人人際和諧心理與行為的一般特點和模式,為我們理解中國人的人際和諧化方式與行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當然,實際的人際交往行為還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交往情境(是工作情境,還是社交情境)、雙方關係(親疏關係,關係是否平等)、個人價值觀念、所在社會網絡的性質等。另外,社會文化變遷也在顯著地改變著中國人和諧交往的模式。這些問題是值得心理學者進一步思考與研究的。因此,本研究通過研究人際和諧心理,建立一套能妥善解釋中國人尚“和”的心理與行為的概念體係或小型理論模型,以揭示中國人人際和諧心理與行為現象的特殊內涵與機製及其社會文化因素。這在實踐層麵上,一方麵,有助於促進中國人人際交往心態向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指導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人際關係,幫助個體較好地平衡他同群體、同他人的關係,做出更好的人際反應與社會適應,促進心理健康與社會和諧穩定;另一方麵,立足傳統和諧文化分析中國人的人際交往心理,也有助於我們科學認識中國人的人際心理和行為規律,避免西方心理學與心理谘詢理論的文化陷阱,從而“開展以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藥為基礎的心理健康相關理論和技術的實證研究,逐步形成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心理學理論和臨床服務規範”,並且能夠“充分發揮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促進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