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人的人際和諧心理——揭示中國人心理與文化的行為機製

二、隱忍的表現

字體:16+-

忍一直被中國文化所推崇,是中國人化解衝突的重要方式。忍是需要以內在的心理機製進行忍的功夫的。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忍的心理機製主要有四種表現:克製、堅心(承受內外的壓力而不改變行事的意誌)、容受以及退讓。[28]中國人在遇到衝突時,總是勸誡自己或他人“忍一忍也就過去了”。如當自己的小孩與鄰居家的小孩打架時,為避免因小孩子的事而撕破大人們的臉皮,父母們往往將他們拆開後,也不管正義在哪一方,總是先教訓自己的小孩一頓。在團體和群體生活中,我們大都約束自己,盡量不得罪人,什麽事都要謹言慎行,以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不要說別人的壞話,也不要標榜自己的優點,對別人要隱惡揚善、和和氣氣,對自己要唯唯諾諾、不堅持己見。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也都能觀察到,有些人什麽都好,就是脾氣不好導致關係處理不好而誤了大事。“小不忍則亂大謀”,就是告誡眾人要把自己的性格隱藏起來,為了達到目的,我們必須犧牲一些不愉快。

隱忍除了在行為上表現出退讓外,在言語上還表現為“少言寡語”,即為了避免“禍從口出”,於無形中得罪人,而盡量少說話,不說話,少表達自己的意見。因而,少言寡語也是中國人自保的行為方式之一,並且在中國文化中,自古以來都推崇少說話、多做事的做人處事哲學。《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老子贈言孔子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聰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脅,那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緣故;博學善辯、見識廣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罪惡的緣故。《論語·裏仁》中載,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語言本來是人們用以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溝通情感、達成共識、增進理解、消除誤解的工具。但是,語言弄不好也會產生誤解,給當事人帶來麻煩,引起是非、矛盾、衝突和爭鬥。因此,中國人總主張少言寡語,倡導懊言、少言、不言,尤其是自己“知麵不知心”的人,更要多聽多看,少議論是非,要保持“一定的沉默度”。漢語諺語中多有“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萬言萬中,不如一默”“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人勿聞,莫若勿言”。[29]受這一傳統自抑文化的影響,在現代的組織管理中,敢於跟上級唱反調的進言少之又少,反而時常可見如同《皇帝的新衣》中閉口不言的現象。這樣的情形對中國的管理來說並不陌生,下屬們雖然發現了公司企業運營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然而他們掌握的信息和擁有的觀點沒有往上傳遞,錯過了扭轉組織決策失誤的機會。更有甚者,企業的一些計劃可能在一片讚許聲中走向了失敗。副總經理覺得如果自己提出疑問,就是對上級不尊重,很有可能被解雇。研發部主任也說自己不能讓上級了解自己的懷疑,因為他們都深信這個計劃會成功。就這樣,這個錯誤的決策一步步拖垮了企業。還有一些研究表明,即便是最積極的員工在進言之前也要“見機行事”,看看在某一具體的情境下進言是否安全。如果他們認為向上級進言的個人成本太高,進言的效果不佳,那麽,他們也寧願保持沉默。[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