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和為貴”的處事方式常在以下情境中出現,並以一定的言行特征得以表現。一是在中國式家庭生活中,即講求一家人應該和和氣氣地過日子,不能為了一點點的小事就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鬧。夫妻之間要互敬互愛,兄弟姐妹之間要和睦相處,這樣的家庭才能興旺發達。“家和萬事興”就是這個意思。二是在中國式集體活動中,這裏主要指在熟人關係的集體活動中,鄰裏街坊之間、同事朋友之間,“吃了嗎”“去哪呀”“好些了嗎”,逢人見麵都要麵帶微笑熱情地打招呼,噓寒問暖一番,雖然言語本身的意義性不大,但總要顯示出自己對他人的和氣。由於講求“和為貴”,中國人在集體交往中還特別重禮節、講禮數,總是要竭盡全力地熱情招待,最擔心因“禮數不周”而在無意中得罪人,為日後埋下隱患。俗話說“逢人麵帶三分笑,遇人遇事有關照”“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這就是尚“和”心理與行為方式的常見反映。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恐怕與此也不無關係。一個人與他人和諧關係的建立和維持,重體麵、講禮儀是必不可少的,而一個蠻橫無禮的人,是絕不會有人願與他融洽相處的。三是在交往中涉及利益衝突時,“和為貴”是化解衝突最好的原則與策略,同時也是給自己和他人退路的最好借口,其目的都是不願為一點“小事”而將矛盾、衝突激化彰顯出來。“大事化為小事,小事化為沒事,方是興旺之家,若是一點子小事,便揚鈴打鼓地亂折騰起來,不成道理。”所以,中國人在教育孩子時,就非常注重灌輸以自己吃虧的妥協方式來求得平和的人際關係。而且,中國人在生意交往中,講求“和氣才能生財”。顧客上門要是老板總拉著臉,恐怕誰也不願來買東西。就算是買賣雙方談不攏,老板也要笑嗬嗬地送顧客出門,畢竟“買賣不成仁義在”。如果和顧客發生了爭執,一般都會“吃虧是福,以和為貴”,寧願自己吃點虧,也要讓顧客滿意。這樣,回頭客也自然就越來越多了,“和氣生財”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