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尚“和”心態,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區別,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例如,若從中國傳統和諧思想或和諧觀的角度來分,中國人的尚“和”心態可以分為三個縱向的層次:一是微觀層次的個體內部之和,即身心之和、主我與客我之和等;二是中觀層次的人際之和,即人與人或人與群之間的和諧相處;三是宏觀層次的天人之和,即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這在前麵章節中已有闡述。
若從中國人的社會理想或社會活動(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角度來分,則中國人的尚“和”心態可分為三個橫向且向外擴展的圈層:第一個圈層是家,即講究家庭和洽,父子、夫妻、兄弟以及各個家庭成員之間充滿親情、溫潤與仁愛,實現“家和萬事興”;向外的第二個圈層是國,即企盼社會和諧,舉國上下團結一心,社會安定繁榮,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人民過上祥和幸福的生活;再向外的第三個圈層是天下(世界),即祈願天下太平,國家與國家之間“和平共處”“協和萬邦”,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局麵。“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也成為中國人的奮鬥目標與畢生追求。這也如費孝通所言,傳統中國社會的人際關係體係是“由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是一條通路。……在這種社會結構中,從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1]。在這個次序中,首先,圈子最內部、與每個人最切身而且最被看重的是每個人“自己”的利益,其次是他的“家”,然後是他所在的更大一個範圍的團體,這樣一層一層推出去,最後到“國”和“天下”。[2]如前所述,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中國人的尚“和”心態主要體現為人際之和。那麽,從現實人際交往活動中“需要和諧的對象”來看,人際和諧心理可細分為家庭之和(包括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和)、鄰裏之和、朋友之和、同學之和、上下之和(包括上級與下級之和、官民之和等)。假若上下級之間、領導與百姓之間的和睦均已實現,那就達到了“政通人和”的理想局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