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人的人際和諧心理——揭示中國人心理與文化的行為機製

二、“和”“盉”與“龢”的含義

字體:16+-

(一)“和”的含義

“和”,《說文·口部·和》說:“和,相應也,從口,禾聲。”據《漢語大字典》的解釋,在漢語中,“和”的讀音與含義較多。關於讀音,主要有五種:①hè;②hé;③huó;④huò;⑤hú。關於其含義,有35種之多。其中,當“和”讀作hé時,含義有26種。經分析,與心理學有關的含義隻有8種,分別如下。[8]

(1)和諧;協調。也作“龢”。《說文·龠部》:“龢,調也。”段玉裁注:“經傳多借和為龢。”《廣雅·釋詁三》:“和,諧也。”《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王弼注:“不和而剛暴。”《禮記·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又特指人身體健康、舒適。《魏書·獻文六王傳·彭城王》:“豈謂上靈無鑒,複使聖躬違和。”唐李華《國之興亡解》:“身或不和則藥石之,針灸之。”

(2)適中;恰到好處。《廣韻·戈韻》:“和,不堅不柔也。”《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鄭玄注:“和,剛柔適也。”《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楊樹達疏證:“和,今言適合,恰當,恰到好處。”

(3)喜悅。《書·康誥》:“周公初基,新作大邑於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孔傳:“四方之民大和悅而集會。”唐孟郊《擇友》:“雖笑未必和,雖哭未必戚。”

(4)和順;平和。如: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廣韻·戈韻》:“和,順也。”《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孔穎達疏:“和者,體度寬簡,物無乖爭也。”

(5)和睦;融洽。《書·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孔傳:“以五禮正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唐陸贄《奉天論延訪朝臣表》:“情不交,則萬邦不和。”又使和洽。《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