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我如願以償地考入南京師範大學,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導師是汪鳳炎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國文化心理學。由於研究中國文化心理學需要“具備較紮實的國學功底”,而我是“未受過良好的國學基礎訓練,幾乎毫無國學功底”的,所以,在做畢業論文時,汪老師隻好讓我發揮“英語好”的特長,采用心理學實證方法做一個在西方心理學方興未艾而在國內學界較少研究的“智慧”主題。雖然我順利畢業,拿到博士學位,但若說我是“中國文化心理學”方向的博士時,心底仍不由得有些惶恐與不安。
還在讀博士的時候,汪老師計劃對其《中國文化心理學》一書進行修訂與增補,並布置幾位同門分別修訂其中的章節。當時我提議與其每人修訂其中的一個章節,不如每人按該主題寫一本專著。汪老師欣然同意。於是,我就挑選了“中國人的尚和心態”這一主題,並迅速在汪老師的指導下製定了寫作提綱。不想後來,我一直忙於博士畢業論文的撰寫,畢業後的兩年內又忙於工作和博士論文的後續研究,對該主題的研究與寫作就一直停留在當初的幾行字的提綱上。或許是對我們的拖遝習以為常,又或許是頗感失望,汪老師幾年中關於該書的寫作也沒再過多提及。但在我心目中,該書就似我對老師未履行完的承諾一般,一直耿耿於懷。因此,此書的付梓,使我對老師的承諾終於得以實現,終於讓我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自重拾舊筆之日算起,本書的整個寫作過程斷斷續續花了近三年的時間,期間又多次得到汪老師的指導與教誨,其嚴謹的學術作風一次次“逼迫”我對書稿進行修改與調整,也讓我對中國文化心理學研究有了許多新的認識與增進。因此,借本書的出版之際,我要再次誠摯感謝導師汪鳳炎教授多年來一直對我的教誨與幫助。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我也算認真地惡補了一回中國文化心理學和中國本土心理學的研究知識,書中參閱和引用了黃囇莉、楊中芳、黃光國等許多專家和學者的論文與論著,這些在腳注和參考文獻中都一一予以列出,在此謹向他們的辛勤勞動表示誠摯的謝意!本書的寫作與付印獲得江西科技師範大學2017年度著作出版資助基金項目以及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Y1529)的資助。同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何琳編輯對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謹向所有關心和幫助過我的領導、老師、同學、學生和親人致以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