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許多心理與行為(尤其是人與動物共有的心理與行為)是通過自然進化得來的。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又證明,人的一些心理與行為(尤其是高級心理與行為)是在文化中生成的。總而言之,人心是自然與文化交互作用的結果。[1]因此,當代心理學有兩大任務:往內走,想方設法打開大腦這個“黑箱”;往外走,千方百計解開彌漫在人的心理與行為之間的“文化迷團”。[2]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至少擁有五千年文明曆史的民族,其心理與行為方式是五千年中國文化的結晶,即使身處當代,當代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無不帶有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這就意味著,他們雖“身”在21世紀,“心”中卻有許多傳統的東西。[3]因此,對於中國文化心理學而言,它的主要任務之一便是千方百計地揭示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文化機製,提高研究成果的文化生態效度。
為了給最終建成的完全吻合中國文化特質的新體新用式心理學“添磚加瓦”,在具體研究中,從正麵來講,我們要挑選一個具有濃厚中國文化意蘊的主題,先摸清“家底”,然後構建一套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用以解釋此主題的小型心理學理論觀點、理論模型或理論體係,隨後再選擇恰當的檢驗方法(通常是實證檢驗法,但也不排斥諸如演繹法和推理法等方法)來驗證此小型心理學理論觀點、理論模型或理論體係,從而建構出較為成熟的小型心理學理論觀點、理論模型或理論體係,用以更加準確地描述、解釋、理解、揭示和預測中國人某一方麵的心理與行為方式。[4]陳浩彬博士的《中國人的人際和諧心理》的撰寫與出版,就是按上述思路開展研究的一個較好範例。
首先,作者挑選了一個具有深厚中國文化意蘊的研究主題——“和”。“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範疇,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人和”的可貴,使得“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成為中國人的共識。尚“和”心態是中國人心理的一個突出特點,滲透於中國人對人、對事的諸種態度中。“和”字無疑是打開中國人人際交往心態的一把“鑰匙”。探究中國人的人際和諧心理,對於促進人際關係和諧、國民心理健康以及當前社會心態的穩定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