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到1952年,波蘭尼受邀在英國阿伯丁大學進行了吉福德演講,著手發出建立後批判哲學的挑戰宣言。從這時候開始到1958年,他花了整整7年時間將吉福德演講的內容整理撰寫成自己最重要的哲學代表作《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在該書的前言中,波蘭尼介紹道:“本書主要是針對科學知識的本質及其合理性所做的一個探討,但我對科學知識的再思考卻引出了科學領域以外範圍廣泛的問題。”他要掀起的是人類整個認識論上的一場翻天覆地的根本性變革,他要告訴全世界,在他即將構築起來的意會認知的華麗框架上對知識發生作用的個人因素不僅是合法有效的,而且恰恰是知識裏最重要的並且是主宰性的部分,知識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個人知識”。個人因素不僅不是知識中需要剔除的瑕疵,甚至就是知識的知性中心!他要告訴我們傳統認識論中可“言傳”的客觀的知識和理性並非主體,“知識是有人性的”,“知識是一種信念,一種寄托”,知識中有人類熱情洋溢的奉獻和無處不在的參與,並且這種參與和奉獻、信念和寄托鑄就的個人知識是人類知識中根本性的東西。在此,波蘭尼是用個人知識來對抗人類認識論中的客觀主義,從而為個體自身內在因素在知識建構中的合理性存在提供熱情的辯護。
不僅如此,波蘭尼毫不隱晦地表達他對人類和對個人知識的讚美,在“生物學與哲學上的自我認可的融匯點上,人站起來了。他起源於自己的召喚中,矗立於真理與偉大性的天空底下。這個天空的教導就是他的思維的群體語言,即他用以統帥自己、滿足自己的求知標準的聲音。它的統帥駕馭著他行使自己的責任的能力。它用製約性的目的約束著他,給他捍衛這些目的的權力與自由”。在此,波蘭尼清晰地表達了他的個人知識的另一重要意義,那就是它正是個體走向自由與責任的基石。個體人格的獨立乃是意味著個體能擺脫他人的控製,使用自己的經驗、理智來思考、判斷、言說。換言之,既能運用個體所獲得的帶有個體性特征的知識結構來思考與言說。“我知”故“我在”,“知識即美德”,個體人生建立在個體知識底架的關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