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麽樣的班才是好班
基於規訓的班級生活往往難以給孩子們的人生留下美好而生動的記憶,它不過是這個階段不得不承受的過程而已。
記者:在采訪中,我常常會碰到這樣一些問題。一個有著校級優秀班、省級優秀班名頭的班級,可孩子們會告訴我,老師管得嚴、學得累,不喜歡班級的生活。而有的孩子,在小學時是出名的調皮鬼,也在我們常說的差班中,但他卻喜歡老師、熱愛班級。長大後,他成了最優秀的學生。我就在想,到底什麽樣的班級才是好班?顯然,學校、老師、學生的標準常常不同。
劉鐵芳:這裏實際上存在著雙重視角或者說雙重標準的差異問題。首先是以優秀班級評選為代表的社會標準。通常一個所謂的優秀班集體主要表現為現行教育標準基礎上的優秀,核心標準無非是兩條,一是成績好,主要是學業成績,還有各種競賽所體現出來的其他成績;二是合乎規範,包括對各項學校標準的執行以及在各種量化評價中的優秀。
其次是以學生自身為基礎的評價標準,也就是學生對班級生活的自我認同。基於學生標準的班級生活,說白了,其核心內容就是一個,那就是每個學生都能在班級生活中找到快樂,獲得良好的自我認同與群體認同。
顯然,之所以會出現你說的這種情況,正是因為目前的班級生活標準並不完全是基於兒童立場的,主要體現的還是以社會要求為本位的評價標準。所以,即使是省級優秀班集體,也並不意味著該班級的孩子們真正有著充實而健全的班級生活。
記者:量化的評價方式有著太多的條條框框,讓班主任不得不“嚴管”。謝維和老師在《論班級活動中的管理主義傾向》中指出,學校教育和班級活動中出現的管理主義傾向忽視了學校中教育管理與一般管理活動的區別,特別是忽視了班級活動中管理的特點,其結果隻能是適得其反,不僅不能促進班級的建設,反而會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創新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