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知識與教養之間

第五輯 孩子需要什麽樣的學校生活

字體:16+-

兒童生命成長過程中的祛魅與附魅

有一次聽課,老師問學生期待做一個什麽樣的夢?有個學生回答說隻想做平平凡凡的夢。老師問為什麽。學生說,做好夢,一下子就醒來,會很痛苦。我突然明白:今天的孩子是越來越留不住內心的夢,確切地說,今天的孩子已經越來越沒有夢了。孩子們生活的世界,恰恰是不斷被開啟的世界,是一個強光的世界,是一個沒有隱秘的世界,是一個缺少了內在孕育的世界,是一個過度喧嘩的世界。我們今天麵臨的是一個消費主義的時代,孩子們的教學本身就成一種消費的形式,麵臨著一個大眾文化。當不成熟的大眾文化,過度的把孩子們的生活空間理智化、世俗化,孩子們就失去了做夢的可能性。

現代化的過程,本身就是世界的不斷地被理智化,被祛除迷昧的過程,不斷地被體製化組織起來過程。我們的教學也在體製化的過程中成了一種機械化的流程,成為一個個有效的模式。置身於這種模式化的教學情境之中,孩子們的生命被過度敞開,失去了基於兒童自身特點的必要迷魅,兒童生命世界自然而然就被割裂了。正因為如此,我們今天的教育目標之一就是要在這個生命被過度敞開的背景之中,讓孩子們學會做夢,更多地留一些夢給孩子,保持他們自我生命成長的必要的迷魅。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個體生命成長原本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我們今天的教育就是要不斷地回到百年樹人的古訓,回到教育的基本常識之中。近代以來的教育名家,從洛克到盧梭,他們特別強調早期的教育應該是家庭教育,過早地讓孩子進入學校教育,本身就意味著孩子們生命成長的私密空間被大大縮減。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間,就是盡可能地給他年幼階段的成長的私密性。父母通常喜歡把孩子們成長中的秘密公開,但其實孩子們並不願意,不管是講他們成長中的好還是不好,他們都會不喜歡。因為孩子們不願意他們成長的秘密在成人世界中過分敞開。我們的課堂教學本來就是一個公開化的活動過程,怎樣在這種體製化的、全然敞開的學校生活中多一些情感,多一些嗬護,在去私密化的過程中,對獨具個性與特點的個人多一些細致入微的嗬護,這是我們今天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