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習曆史,熟悉曆史,是為了讓我們對曆史的“知”充盈於我們今天的生存,使我們在曆史的回望中審度今天與明天、現實與未來,讓曆史賦予我們今天的生活以意義,我們就生活“在”曆史“之中”,在曆史寄予我們的“意義”之中,我們在曆史中更清楚地看見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也因此而真正“擁有”了曆史。如果我們的曆史教育既不能讓我們理解曆史,又不能讓我們麵對曆史,那麽,我們的曆史教育何為?
我們心中的中國曆史是一部涇渭分明的文明史,曆史久遠,文明燦爛,文治武功,大興土木,寫滿了漸次更替的朝代,外加諸多帝王的暴政和反抗暴政的光輝的農民起義。這幾乎就是我們從小到大在教科書上學到的曆史圖景。近來在《讀書》《隨筆》《書屋》等刊上讀到一些關於曆史的文章,恍然有悟,發現曆史原來並不全像我們平常所學、心中所有。“略輸文采”卻也不乏“文采”,在教科書上赫赫功績的秦王漢武,原來就是那個焚書坑儒、“宮刑”司馬遷的秦王漢武。曆代農民起義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曆史的進步,但曆史上的那把龍椅依然高高地擺在那裏,隻不過龍椅上的主人換來換去而已,誠如魯迅先生所言,以往的革命,“不過是爭奪一把舊椅子。去推的時候,好像這椅子挺可恨,一奪到手,就覺得是寶貝了,而同時也自覺了自己正和這‘舊的’一氣”。這或許就是勢不可當的偉大的太平天國(這是曆史教科書上教給我們的)在將帥們坐上了那把舊椅子後腐敗透頂(這是教科書上沒教的)終至夭折的根源。直到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這是對中學課本的記憶)為鵠的,撇開其民族主義情結,單就其推翻那把“舊椅子”,建立共和之民國的理念和實踐,就足以超越以往曆次革命(這也是教科書教給我們的)。之後就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光榮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曆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