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早期兒童自我認知發生發展研究

四、討論

字體:16+-

(一)嬰兒視覺自我認知發生的年齡特點

本研究以第一次穩定的成功模式(隨後無錯誤行為)出現作為嬰兒視覺自我認知發生的標誌。研究發現,15~23個月是嬰兒視覺自我認知發生的重要時期,自我認知能力逐漸出現,隨年齡增長而發展。

在縱向追蹤研究中視覺自我認知出現的平均年齡是直接觀察到的,嬰兒照鏡子後摸(找)紅點的平均年齡是17.25個月(SD =1.79)。與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嬰兒視覺自我認知的發生年齡有所提前。我們認為主要因為本研究采用微觀發生設計,在嬰兒15~23個月大時進行36次高密度重複測量,能對視覺自我認知從發生到達到相對穩定狀態全過程進行觀察,直接發現自我認知發生的確切年齡和細微變化過程。

本研究還發現嬰兒自我認知能力逐漸出現,穩定前有不確定時期,用動作表達自我認知行為。實驗中發現,有些嬰兒在主試提問下告訴主試鏡中映象是嬰兒自己,但不會找自己鼻子上的紅點;主試進一步提問:“看看你臉上有什麽東西?”他們盯著鏡子,仍沒有指向動作。這些不確定現象不能說明嬰兒認識了自己的形象,隻是一種已經學會了的反應性回答。目前關於嬰兒認知和運動技能等方麵的研究表明,發展變化是漸進過程,在任務表現中觀察到兒童內部變化和不穩定模式時,意味著一種新的問題理解能力的出現。

我們從嬰兒期神經生理、認知和動作發展三個方麵來理解視覺自我認知的發生。首先,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視覺自我認知主要由大腦右半球控製,大腦前額葉尤其是右前額葉是視覺自我認知發生的重要生理機製;研究發現15~24個月前額區活動加速,這時也是嬰兒自我認知發生的時間。其次,佩爾奈(Josef Perner)心理三級表征模型指出,生命第二年個體形成次級表征,即兒童逐步形成使用心理模型的能力,能從知識庫裏複製一些成分生成新模型以表征客觀世界可能的情況。次級表征是鏡像自我認知的表征基礎,嬰兒不能直接觀察到自己的形象,必須先匹配一個心理模型,即嬰兒想他“應該”在鏡中看到什麽形象。最後,動作發展促進嬰兒認知能力的發展,在嬰兒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1歲後,自主運動經驗(如爬行經驗、行走經驗等)使嬰兒從被動接受環境信息變為主動獲取各種信息,轉變了嬰兒看待世界的視角,給嬰兒帶來大量新的經驗。這影響著嬰兒與環境的互動特點,對嬰兒自我認知的發展產生影響。動作的發展使嬰兒在與客體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建構自我和客體的概念,並產生自我認知和最初的主客體之間的分化。嬰兒通過自身動作所產生的結果認識到自己與外界環境的區別與聯係,其自我認知能力再通過嬰兒動作的社會鏡像得到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