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學生不足400人,在職老師隻有28人的成府小學被合並進中關村二小。聽到這個消息時,身為成府小學一位普通語文老師的鄭英明,內心已不足以用忐忑來形容。
二小的名氣在當時已經是響當當的了,在區級評優課中,在區級大教研組活動中,二小老師都是那麽充滿自信,過硬的專業素養和很高的教學水平,都令她仰視。
開學第一天,一個大眼睛的小女生見了她就直接問:“您就是新來的班主任?您有我們董老師教得好嗎?”鄭老師的心猛地揪緊了一下。雖然當時鄭老師微笑著回答孩子:“我非常有信心教好你們!”但是,她深深知道——挑戰已經開始了。
這時候,主管教育工作的鮑校長找到鄭老師為她加油鼓勁:“別有壓力,在二小每個老師隻要努力都會有機會。平時有問題,多問問身邊的老師,也可以直接與我們溝通。你要相信自己,你的水平就代表了二小。”每一次教研,每一次學習,老師們充滿智慧的思想,主動追求、自主發展的投入,以及積極參與學校發展的熱情,都深深地感染著鄭老師。漸漸地,她由原來被動接受任務,變成了主動參與並大膽發表見解,逐漸找到了一種主人翁的感覺。
一年後,鄭老師代表學校參加中心學區班隊會評比活動。那些日子,全組老師成為隊會活動策劃的智囊團。為了這次隊會,已經記不清組裏老師多少次主動留下來加班了。一個周五的下午,同事楊雪鬆老師興奮地到教室裏找到鄭老師:“既然是感恩,咱們就按照個人、他人、社會的線索展開。這樣層次鮮明,主題會更加突出。”方案稿上被楊老師修改塗抹得密密麻麻。蒯慶老師帶班非常用心,看到方案稿中展示老師的環節後,她一直在思索怎樣通過更直觀的形式表現。在和鄭老師幾經推敲後,一張餅狀統計圖清晰地展現了老師每天辛苦工作的狀態,一下子使這個環節凸顯出新意。後來才知道,為了這張圖,蒯老師設計了幾個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