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校長思維

第三節 童年幸福為一生奠基

字體:16+-

學生時代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人的一生都會產生影響。西方的精神分析學家在治療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時,往往會追溯到童年時代。童年時代的幸福感、童年時期的學習生活對人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的奠基作用。

與童年期沒有虐待經曆的學生相比,有被虐待經曆的青少年,對幸福的體會和感受弱,抑鬱和出現自殺意念的比例高,危險行為的發生率也高。

民間有句話叫“三歲看到老”,意思是說一個人長大後是什麽樣的人,三歲以前就初露端倪了。三歲前,兒童開始與父母尤其是母親建立起依戀情感,這是孩子與自身之外的人建立感情的開始,被看作情感社會化的標誌。父母成為孩子情感的安全基地,孩子在主動的探索中培養了勇敢、自信等品質。三歲以後,兒童有了自我意識,他開始在遊戲中學習與他人相處,模仿並習得社會生活的基本角色和技能,在學習生活中了解世界,了解人自身,並試圖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找到一個立足之地,社會化是一個自然而又必然的過程。

在社會化的初始階段,有一些因素至關重要。首先是家庭因素。談到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人們通常敏感於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了多少錢,孩子上了什麽樣的學校,為了孩子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父母付出了多少,而較少考慮家庭結構、家庭氛圍、教養方式、父母的人格等潛在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有一對夫婦,丈夫是地方政府的官員,妻子是一名小學教師,他們的兒子上高一。有一天,兒子突然不願去上學了,並且開始不跟父母說話,父母軟硬兼施,孩子始終一副冷冰冰的樣子。在心理谘詢室裏,兒子道出了真情:父母礙於麵子總是在外人麵前表現得相敬如賓、家庭和睦,在家裏卻分室而居,兩人水火不容,彼此冷若冰霜,但有一點能達成共識,就是對孩子的學業成績要求很高也非常關注。在這種緊張、壓抑、沒有生機的家庭氣氛中,孩子的情緒不能得到正常的疏導,基本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日漸變得孤僻、冷漠、偏執,最終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父母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