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動屬於人類實踐的領域,實踐生活世界是人類教育產生和發展的源泉,人類的生活是由個體豐富而又獨特的不同經驗和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而呈現的一個複雜的人文現象所構成。教育是這種複雜的社會人文現象的一個部分,既包含著客觀事實,又包含有價值和意義,它具有曆史性和社會性。以自然科學所特有的方法來把握教育這種人文現象,對教育的活動的描述以達到數學化和精確化,這隻能造成曲解。以自然科學的態度來對待教育,無疑是把教育活動等同於自然的物質現象,把人的實踐方式等同於自然的物理的運動方式,使教育這種人文現象推動其獨特性。純粹地把教育現象等同於沒有參考的自然現象進行研究,很難揭示教育現象的獨特性和本質性。因此,用定量研究方法來研究教育,其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對許多問題的研究中,時常無用武之地,並且由於囿於教育淺層次的現象,而對深層次的理論問題一籌莫展,用數據等資料難以揭示教育活動內在的交互作用關係。並且由於教育現象是多層次的、複雜的,人們力求做到客觀、精確而從某一角度對它進行有限的研究,必然帶有某種主觀性,不可能是純客觀的。
值得注意的是,質性研究是在對定量研究的反思與批判中成長起來的。運用質性研究方法一方麵有利於從整體上把握教育活動;另一方麵有利於對教育現象作比較全麵和正確的認識。但質性研究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質性研究對研究者的要求過高,這不是一般的研究人員所能達到的;其次,質性研究的主觀性也的確存在,研究者的卷入會導致角色和情感衝突也是一個應該考慮的因素;最後,質性研究必須經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而且須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人們清醒地認識到,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但在教育研究領域中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單獨使用,都無法解釋或回答所有的問題。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間不應該對立,而應是互為補充的、互相支持的。定量研究與質性研究隻是從不同的側麵,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事物進行的研究。“質性研究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而定量研究又為進一步的質性研究創造條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