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析資料對研究結果做出初步分結論以後,在質性研究中就開始建構理論了。建構理論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內在要求,也是研究結果的一個必然歸宿。質的研究對“理論”這個概念的定義以及建構理論的態度與其他研究方法有不一樣的地方。
質的研究的目的是對特定的現象本身及其內在聯係進行探究,注重人的實踐理性和實踐知識,因此其理論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實踐性。質的研究中的理論不是對社會現實的概念化和形式化,而是特定研究者從特定的角度通過特定的研究手段對特定的社會現象做出的一種解釋。這種理論具有一定的非典型性,必須根據具體情況而加以修正。質的研究中的“理論”至少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前人的理論、研究者自己的理論、研究資料中呈現的理論。“前人的理論”是研究界在本領域目前已經建立起來的、被公認的理論。“研究者自己的理論”指的是研究者自己對本研究現象的假設、觀點、前見等;“資料中呈現的理論”是研究者從被研究者那裏直接獲得的、或者通過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析以後獲得的意義解釋。很多質的研究者並不熱衷於建構理論,但一些研究者推崇紮根理論,即強調理論必須從資料中產生,自下而上進行建構。
【閱讀筆記】
資料的整理與尋找衣櫃
自從田野調查回來後,就對著那一大堆的田野日記、訪談錄音、教學錄像和一堆的問卷及實物資料發愁。我知道這些資料應該夠寫論文了,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對著這一堆的資料不知如何去整理,這期間也嚐試好幾次去編碼、分類,卻似乎找不到感覺。因此,前一段時間主要是按照實物分類的方式,對於教師課堂教學進行了分類,主要把它們分成聯係已有知識進行教學、偏見、期望、對多元差異的關注等幾個方麵。這隻是根據現有的資料呈現的特點,自然的分類,對於這樣的分類卻缺乏概念的體係,也就是通俗說的那樣,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衣櫃,能夠把這些資料就像掛衣服那樣掛在衣櫃裏,為此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頭暈腦漲。在整理資料上找不到感覺,因此也就放下來好一陣子不再理它們了,認真看書。最近在讀到一本關於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書,這本書給我一些啟示,但還是沒有從中找到我所需要的“衣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