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箱庭療法的心理臨床

第一節 品行障礙與箱庭治療

字體:16+-

看過電影《逃學外傳》的人都會被其中的搞笑情節深深吸引。在影片中,F4D班是全校最令老師頭痛的班級,這個班的學生不僅調皮搗蛋,考試也大部分不及格,還氣走了不計其數的老師。這部電影以搞笑的方式向我們形象地展現了品行障礙學生的典型特點。

一、品行障礙

(一)品行障礙的診斷與分類

針對品行障礙的研究和診斷開始於一個多世紀前的西方。德國心理學家皮沙爾特(Prichard)曾用“悖德狂”(moral insanity)來定義那些具有反複的反社會行為而無明顯精神病的兒童。Freedman和Kaplona(1967)在他們所著的教科書中用了“反社會性人格障礙”來描述那些總是陷入麻煩卻不能吸取教訓的兒童。1980年,美國D**-III正式將攻擊性行為和反社會性行為單獨列為品行障礙,用以診斷具有從強奸到暴力行為的兒童。在D**-III及D**-III-R中,將品行障礙分為三個類型:單獨攻擊型、團夥型和未定型。ICD-10亦將反社會性行為和攻擊性行為單獨列為品行障礙,並將之分為以下幾種:①局限於家庭關係的品行障礙;②非社交性品行障礙;③社交性品行障礙;④未特定的品行障礙。

我國於2001年製訂的CCMD-3指出,品行障礙的特征是反複而持久的反社會性、攻擊性或對立性行為。當發展到極端時,這種行為可嚴重違反相應年齡的社會規範,較兒童普通的調皮搗蛋或少年的逆反行為更嚴重,如過分好鬥或霸道,殘忍地對待動物或他人,嚴重破壞財物,縱火,偷竊,反複說謊,逃學或離家出走,過分頻繁的大發雷霆,對抗性挑釁行為,長期的嚴重違拗。明確存在上述任何一項表現,均可做出診斷,但單純的反社會性或犯罪行為本身不能作為診斷依據,因為本診斷所指的是某種持久的行為模式。CCMD-3對品行障礙的分類可概括為反社會性品行障礙、對立違抗性品行障礙和其他或待分類的品行障礙,下麵簡單介紹前兩種品行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