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力強勁的見證
迎接亞運會火炬
漫步校園,變化真大啊!百年的大榕樹見證著文德路小學的滄桑變化。德先生今天回到了母校。自從上次回來,多久了?
走在校道上,德先生沉默了。文德路小學前身是廣府學宮的一部分。廣府學宮建於北宋紹聖三年(1096),北起現中山四路的致美齋、十三中,南至文明路文德路小學、廣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宮,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觀,有嶺南第一儒林之稱。1857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的長槍鐵炮炸開了廣州城,學宮毀於一旦。曾幾何時,學宮就更名了?
1933年,文德路小學重建,至今已多次易名,不變的是“文德師者”敬業愛崗的情懷,不變的是“文德學子”好學進取的精神。
站在操場上,望著校外錯落的舊民房,過去,家就在那裏。那時,學童每天就在那裏的祠堂上學、放學,琅琅的書聲仿佛就在眼前。那平靜的書院生活多麽讓人回味,日寇的鐵蹄火炮粉碎了童年的夢,戰火在祖國四處蔓延。學校被毀損了,學生們流離失所,有的輾轉流離,有的加入了抗日的隊伍。
德先生慢慢收回思緒。新中國成立以來,與母校一別就是60多年了。當年,老師在大榕樹下敲打的大鍾去了哪裏?現在,榕樹下換成了一塊鐫刻著“文潤德澤”幾個大字的石頭,那是文德路小學辦學的核心理念。
回想過去,入學時,文德路小學曾是“祭孔”的祠堂,當時五六歲的孩子對入學充滿了希冀,私塾裏老師就是用他們的“文”、他們的“德”時刻引領學生成長與進步。
看,迎麵走來一個年輕人,他滿臉笑容,走在操場上,仿佛灑滿陽光,讓人感到無比的溫暖和快樂。他細細地向德先生介紹著,說新中國成立以來,雖多次易名,但文德路小學一直是區域內的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