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我升高中,報考了北京市第四中學(簡稱四中)。過去北京高中錄取名單的公布是各個學校在門口貼紅榜。我考高中那一年,北京市的高中錄取名單由《光明日報》放榜,那個時候人也不多,《光明日報》登了一個多版麵。四中的名單裏,第一名是張季倫,第二名是喬立恭(也是我平民中學的同學),第三名便是我。我被分到高三(一)班學習,班主任是周成傑老師。
在四中的體育場
進四中後,一個班40多人,同學們團結一致,互相幫助,學習氛圍濃厚。學校師資力量強,教我們化學的老師是劉景昆、沈鬆源,教物理的是張子鄂,教語文的是向錦江、黎靖,教數學的是管恕、周成傑,教地理的是周額青,教曆史的是孫蔭柏,教音樂的是淩青雲,教體育的是韓茂富等人。其中,韓茂富老師是國際籃球裁判,曾執法國際賽事,這在當時的中學老師裏是頭一個。他是我們很尊敬的一位老師,雖然文化水平不算高,但體育很好,還是第六屆和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我記得他的一件趣事:早上做早操,他在前麵帶操,要求我們左右兩臂和兩腿分開,他說“前腿在前,後腿在後”。大家一聽頓時懵了,哪一隻是前腿,哪一隻是後腿?後來大家緩過神來哈哈大笑,原來應該是“左腿在前,右腿在後”,老師嘴快說錯了。
學校有愛祖國運動會和勞衛製[1],我們大家努力爭“三好”(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非常重視體育鍛煉。我努力鍛煉身體,跑步和引體向上等項目都能達標。高中的學習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是社會發展史這門課。那時候我個人的政治思想也逐漸成熟,願意了解社會的發展。講課的老師是留校任教的聶大江老師(後來當了中宣部的副部長)。我從他那裏懂得了世界發展的客觀規律,知道了一個人活在世上應該按照社會發展規律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在老師的指導下,我看了蘇聯出版的中文小冊子《論個人在曆史上的作用問題》(普列漢諾夫著)。我記得在四中飯廳兼禮堂聽過一次地質隊員的報告,知道他們為祖國找礦的艱苦生活,很感動,當時心中就萌發了為祖國需要讀書和貢獻自己的想法。四中的學習和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逐漸形成,使我明確了自己要做一個什麽樣的人,一輩子要如何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