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殊教育和我:樸永馨口述史

跳動的童年音符

字體:16+-

1936年6月27日,農曆五月初九,我出生在北平,小名平生(意為北平出生)。我們家住在崇文門外東茶食胡同52號的一個大院裏,院裏有五戶人家。我記得王家是開鞋帽鋪的,劉家開工廠,還有一戶姓楊的人家。我家對麵是一個製肥皂的小工廠;東麵路北是人們排隊買混合麵[1]的一家糧店,旁邊有一個糊紙人的冥衣鋪,對麵的香串胡同有一個小油鹽店;東口外南邊是一個肉鋪;北邊有一個理發店和湖筆徽墨店。東茶食胡同現在還在,但原住房已拆。我們舉家遷往北平後,東北老家還有一些產業,老家的人能給我們寄點錢,補貼日常家用。母親和姐姐會幫著開鞋帽鋪的王家做些手工縫補的活兒,做鞋帽剩下的一些小邊角料成為我童年難得的“玩具”。另外,我哥哥認了一個山西人作義父,這個人在北平的銀號[2]工作,困難時我們也能找他借些錢。後來我的三個姐姐工作了,家裏就又多了經濟來源。姐姐們先後成了家,姐夫們也能多少幫襯家裏一點。我有一個姐夫是開膏藥店的,還有一個姐夫是薑鳳山,他曾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的琴師。現在看來,當時家裏的日子還能湊合過,不好也不壞。

兒時照片

我們小時候可玩的地方和遊戲不多,覺得火車新鮮,就常到崇文門鐵道口看開往北京站(現在的中國鐵道博物館)的火車,還去看花市大街啟明茶莊的霓虹燈。我有時還去逛花市大街每月逢四(原為農曆初四、十四、二十四,1922年以後改用陽曆逢四)的北京花市廟會。

1943年我正式開始上學,在東茶食胡同對麵的手帕胡同小學。手帕胡同口有個千芝堂藥鋪,現在這條胡同已經沒有了。我上小學時,北平還處在日本侵略時期。為了防止被飛機轟炸,各家即使瓦數很小的燈都要罩上黑布,窗戶的玻璃也要貼上紙條。戰爭年代物資極為匱乏,老百姓都逃難去了,沒人種糧食,我們吃的隻有政府配給的混合麵。我不願意回憶那個時候的日子,隻想簡單提一下,想想也確實覺得挺苦的,即使有錢也沒地兒買東西。我上的小學在手帕胡同中間路南。學校不大,進門的小過道裏掛著孔子像,我們進門先給孔子像鞠躬。每到冬天,學校要求每個學生早晨帶4~5塊木材(劈柴)給教室生火用,以補學校取暖費的不足。上國文課時,我記得第一課是一輪太陽升起有公雞叫的彩圖,圖上豎著寫了三個字“天亮了”;第二課是“太陽升起來了,快來看太陽”。回憶小學裏的學習,印象最深的就是音樂和唱歌。老師教我們認五線譜,不像現在有的孩子到中學了都不識五線譜。當時學的一些歌我到現在都記得,“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後來才知道它用的是捷克大音樂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陸》的曲子;還有根據名曲改編的“我的家庭真可愛……”搖籃曲“快快睡,好寶貝,閉上眼睛快快睡……”等,這些都是小學三年級前學的。我們在歌唱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語言知識,如“滿天裏紛飛著皎潔的白雪,大地上變成了銀樣的世界,雪雪雪……”“遠山浮雲變成晚霞,夕陽像燦爛絹紅紗,小牧童兒催著牛羊,成群結隊快回家,樹林中倦鳥聲聲叫著,睡睡睡,睡著啦……”等。那個時候文藝節目、娛樂節目少,我們就聽電台廣播中的孫敬修[3]講名著故事,如《孤兒曆險記》。他講的故事內容我不記得了,但故事結束後都會有一首歌,我到現在都記得,用的是美國一首名曲的調,他配的詞,“朋友再見,朋友再見,今天已經到點,千萬明天別停電,別停電,別停電,大家聽得見……”因為那個時候老停電,一旦停電就聽不到講故事了,所以大家期盼千萬別停電,就編了這首歌。音樂和唱歌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