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沙盤遊戲與講故事:想象思維對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影響

大腦中的人體地圖(腦區功能分布圖)

字體:16+-

目前,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大腦會構建心理地圖,會將我們的身體與周圍的空間聯係起來,並會在大腦中創建一個具體的“自己”的形象(Blakeslee & Blakeslee,2008)。蒙特利爾大學(1977)的威爾德·潘菲德(Wilder Penfield)是早期腦區功能分布的發現者。潘菲德博士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他使用輕微電擊來治療癲癇病患者,以避免癲癇發作,偶然間他發現當電流作用於大腦的不同區域時,患者身體的某些特定部位會有感覺、會產生鮮活的記憶等。而且身體產生感覺的部位還與大腦中的區域一一對應。也就是說反複刺激同一大腦區域會不斷地誘發同樣的反應。由此,他開始通過係統地刺激特定的大腦區域,並讓護士來記錄病人的反應,來繪製精確的“人腦地圖”。順便提一句:芭芭拉的婆婆就是潘菲德博士早期研究時與他一同工作的護士。

研究中一個非常有趣的發現就是這些大腦中的心理地圖不僅作用於人體自身,並且會延展到人所處的周圍空間(Blakeslee & Blakeslee,2008)。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係統科學家馬可·亞科波尼(Marco Iacoboni,2008)解釋了這一現象,他指出視覺和觸覺感受區的神經細胞存在於大腦的特定區域,它們共同作用在大腦中產生了人體周圍空間的地圖,或者說是“個體周圍”空間。亞科波尼將這一空間描述為“潛在行為”的地圖。這一概念的提出,對沙盤遊戲療法有著深遠的意義,沙盤遊戲療法就是在治療師的見證下,來訪者專注地與沙子及有象征意義的沙具之間不斷產生交互作用的一個過程。研究結果還表明為了將某些物體包括在內,這些大腦中的心理地圖具有擴大和收縮情境的功能。這意味著當來訪者在沙盤中投入地工作時,他的神經係統就會將他在沙盤內製作的具有象征意義的信息融入他的心理地圖,成為他“自我”的一部分。在這個“個體空間”中,象征的潛在功能激活了來訪者心靈中充滿活力的內在動力,希望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呈現自己,同時刺激著自身神經係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