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三卷)

胡適和陶行知[1]

字體:16+-

在近代中國的曆史上,胡適與陶行知是著名學者、 教育家 及具影響力的人物。巧合的是,他們還是同一個州府,(胡適的籍貫是安徽績溪縣和陶行知誕生於安徽歙縣,在新中國前都屬於安徽省徽州府),而且都是同一年出生(1891),同時他們都在美國求學,都是杜威的學生。胡適是1910年通過考試作為官派留學生進入美國學習,然後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陶行知於1914年金陵大學畢業後,被推薦到美國的伊利諾伊大學讀書。1915年9月,他們兩人都轉入了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杜威,胡適主修哲學,陶行知主修教育。他們於1917年返回中國,不久都成為大學教授。

雖然杜威這兩個傑出的學生非常虔誠地相信他們老師的實驗主義思想,但是他們回國後所走的政治路徑卻不一樣。這是一篇杜威實驗主義思想和他們個人政治前途發展的比較分析。

約翰·杜威是美國實驗主義哲學思想的著名學者。在20世紀初,當實驗主義思想在歐洲和美國廣泛流行的時候,胡適和陶行知同時成為他的學生。他們都崇拜杜威和信仰杜威的實驗主義思想。胡適經常說杜威影響了他的整個人生。在“五四”運動期間,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發起的白話文寫作運動,都對新文化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也為他贏得了聲譽。在他提倡白話文寫作的進程中,他最早的嚐試是在詩歌寫作上。

胡適開始寫白話詩是在1916年的下半年,那時胡適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他在9月3日的日記中寫道:

我決定實驗白話詩,一方麵是因為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裏和朋友們討論,一方麵是受實驗主義哲學的影響。實驗主義告訴我們所有的學術理論僅僅是一些假設,需要我們證明它們是真理。我的白話文學的理論隻是一種假設,部分的假設(諸如小說、詞、曲)已經被曆史證明;還有部分(詩歌)仍然等待我們去實驗。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