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

試論陶行知教育哲學的幾對基本範疇[1]

字體:16+-

陶行知先生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近年來,有很多介紹和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論著和文章,這對於學陶師陶,推動與升華當前教育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要真正準確深刻地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把握它所賴以建構的基本範疇是不行的。本文擬對陶行知教育哲學的基本範疇進行一定探討,這些範疇共有五對,即:行與知、勞力與勞心、做與學、生活與教育、社會與學校。每對範疇之間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係;五對範疇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共同構成了陶行知教育哲學思想的基本體係,是我們了解、領會、研究與評價其整個教育思想的一把鑰匙。

一、行與知

這對範疇是最根本的範疇,對於其他幾對範疇具有奠基和調節的作用。對這對範疇的論述構成了陶行知教育哲學的認識論,決定著陶行知教育哲學的基本傾向。

在陶行知以前,先後有許多教育家對“行”與“知”的關係做過不同的分析。《中庸》中提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致知五段說,主張由學而思、由思而知、由知而行。明代王陽明則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倡導“知行合一”學說,強調認識理性在人的行為中的決定作用,否認知識由“格物”而來。顯然這些是重知賤行、先知後行的唯心認識論。陶行知在金陵大學讀書期間,就深受“王學”的影響,信奉他的“知行合一”學說。但自他從國外回來投身於中國教育實踐後,特別是在鄉村教育實踐以後,就逐漸地發現他所信奉的知行觀是不完全的,認識到“王學”為代表的知行觀對自己思想的束縛,對中國教育的消極影響。他說:“中國學子被先知後行的學說所麻醉,習慣成了自然,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終於不能行,也就一無所知。”[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