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

《陶行知》(節選)[1]

字體:16+-

一、求學時代

中國安徽省南部,青蔥的黃山山脈綿延,清明的新安江靜靜地流淌。

新安江上流有一座著名的古城——歙縣,舊時喚作徽州。山脈圍繞著它,風景很美。

陶行知於一八九一年九月十六日生在歙縣城西王墩源村。家境清貧,他原來的學名叫陶文濬,後來改名行知。

他的父親任潮公,是一位謹嚴的家長,他接管了祖上遺留的一片醬園,勤苦經營,但終因大家兄弟不和,把醬園停閉,分了家。他在王墩源村組織了小家庭,靠自己的勞力過活。

他的母親是一個慈祥勤儉的農村婦女。家境艱難,種田、挑水、燒飯、洗衣,樣樣都要操作,甚至丈夫兒子剃頭,都是她親自動手,省些錢來打油買菜。她生了二男二女,長子長女都沒成人,她的心血全部放在文濬和女兒文渼身上了。

父母的勤苦勞作,在陶行知的生活上留有深刻的影響,使他的一生走向人民的道路。

六歲時,父親教他識字,後來進入私塾經館,習讀封建社會的一些“聖賢”詩書。他在學習上顯露著驚人的聰明——在三刻鍾的時間內能熟讀背誦四十三行《左傳》。父母對他懷著很大的希望。

自帝國主義撞進了封建中國的大門,深山僻野都有外國傳教士建起的教堂和學校,高山峻嶺也堵擋不住這洶湧的潮流。歙縣城內有內地會教堂辦的崇一中學,陶行知十五歲時從經館跳進這個“洋學堂”,開始接受資本主義的教育,習讀英文數字。由於他的聰敏勤奮,三年課程,提前一年結業。

師友們都鼓勵他出外升學,年青的陶文濬也很向往外麵的天地。他向父母說明自己的心願,請求到杭州學醫。

一個沒有成年的孩子,竟要單槍匹馬出外讀書,在那時真是駭人的事情,遠親近鄰議論紛紛,都勸他的父母不要讓他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