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教育一派死氣沉沉。教育的出路何在?現代中國傑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石頭城下、和平門外的小莊(曉莊),為尋覓中國教育的曙光,進行了別開生麵的生活教育實驗。
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師範的動因
中國的教育因其陳陳相因,在教育理論上毫無生氣。教育與生活,教與學與做被生硬地割裂開來。教師在學校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在教室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陶行知認為,這種沉悶的教育空氣的釀成,主要是教育理論上缺乏革新精神,沒有新的理論貢獻出來。要探索到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理論,“非實行試驗不為功。蓋能實驗,則能自樹立;能自樹立,則能發古人所未發,明今人所未明”[2]。
陶行知本著“試他一試”的態度試辦曉莊實驗鄉村師範學校,以求得創造發明生活教育的教育理論、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推動鄉村教育的發展。於是,陶行知乘中國教育改進社下設鄉村教育研究部之機,聘請東南大學鄉村教育教授趙叔愚、金陵大學農業教授兼農場主任邵仲香為研究員,“共同調查滬寧路沿線優良鄉村學校現狀,籌辦試驗鄉村師範,圖謀鄉村教育之改進。”[3]
實驗鄉村師範創辦旨趣
在1921—1926年間,陶行知曾花了大量時間到京津地區及一些小鎮、鄉村,進行教育實地調查。他重點解剖了師範教育所患的“洋化病”和封建“傳統教育”的種種積弊,認為這種教育叫人離開農村跑到城市,它讓窮的更窮,富的更富,提出“中國今日教育最急切的問題,是舊師範教育之如何改造,新師範教育之如何建設。”他認為,師範教育是“改造社會環境的一個重要方法”,並堅定地表示:“我從前曾經為師範教育努力,現在正是為師範教育努力,以後仍繼續為師範教育努力。”[4]下決心“要籌募一百萬元基金,征集一百萬位同誌,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