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一卷)

生活教育的發祥地[1]

字體:16+-

當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在南方掀起了武裝行動由**轉入退潮的時候,陶行知先生的革命的生活教育也揭出了鮮明的旗幟,那便是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五日在南京的曉莊開創了一所鄉村師範學校。當時曾有人說過這樣的話:“黃埔是軍校,是破壞性的;曉莊是師範,是建設性的。如果這兩個學校能充分的合作,則中華民族的革命目的,不難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撫今追昔,不禁感慨萬端,泫然淚下。

“教學合一”的實踐,在宮殿式的學院中弄得半身不遂,先生便毅然決然的把他拿到鄉村去試驗。由於這個試驗,才進一步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與“學校即社會”翻了半個跟鬥,而變成“生活即教育”與“社會即學校”。這個變動,把杜威學說的麵貌,心髒,血液,都完完全全的改變!二十年來,生活教育能夠到處發揚,尤其是在抗日戰爭中隨著抗日行動的積極開展而蓬蓬勃勃的開展起來,其開端不能不追溯到曉莊的試驗。

陶師要把教育還給最需要教育而又被隔絕於教育牆外的鄉村人民,要把集中在都市而弄得半身不遂的教育改變為散布在鄉村而生氣盎然的教育,要把與生活脫離而又背叛人民生活的教育改變成與生活打成一片而又能改善人民生活的教育。他要培養一百萬個鄉村教師,去創辦一百萬所鄉村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以振興中華民族。鄉村學校,應為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所以,他的幼稚園、小學、民眾學校、茶園,都加上“中心”二字。如今各鄉鎮的小學都有“中心”二字,這是采取了他的招牌,可惜是忘記了他的實質。

開始的時候,先生帶著十三個學生,在荒山曠野裏搭起帳篷,自己挑水,自己煮飯,自己種菜,自己挖廁所,自己建廚房,自己防土匪。然後,慢慢的,一所一所黃色的茅草土牆的房子建立起來。幼稚園、小學、民眾學校、茶園、合作社、自衛團等等,遍布了周圍三四十裏的農村。鄉村醫院、鄉村劇社、鄉村郵局,飲水問題的改良,蠶絲生產的改進,也一步一步的舉辦起來。他正在計劃開辟鄉村馬路以便利交通,發動造林以改變色調,建築電廠以增強光線的時候,就被腰斬於反革命的政治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