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一卷)

鄧初民

字體:16+-

鄧初民(1889—1981),曾名希禹,字昌叔,湖北石首人。1913年留學日本,1917年畢業於東京政法大學。曾任暨南大學、中山大學、廣西大學、香港達德學院教授。1945年10月,與陶行知在重慶創辦《民主》星期刊,任主編。新中國成立後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山西大學校長,中國政治學會名譽會長,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著有《中國社會史教程》《政治科學大綱》等。

鄧初民是陶行知的好友, 1946年,他著文《略論陶行知主義》高度評價陶行知,他提出“人民至上主義”即“陶行知主義”。陶行知逝世後,得到了不同群體的評價,作者認為“這雖然都是在推崇陶先生,但我反對這種辦法。一個人時代不同,環境不同,社會屬性不同,總是難以相比的。即在同一時代同一環境同一社會層的人,亦各自有其不能強同的特點”。他認為評價陶行知“應該單純由陶行知的自我表現來說明”,陶行知一生的事業都是為著人民而去的,他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演講與著述都是為著人民而去的,都是為人民服務的。1957年,在陶行知思想受到批判的特殊時期,仍發表《我們必須對陶行知先生以重新評價》,以紀念陶行知逝世十一周年。在本文中,作者指出當前對於電影《武訓傳》的批判,而後便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展開批判是不妥當的。他主張重新評價陶行知不是出於對陶行知的私交,而是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社在反對日本侵略、反對國民黨統治的曆史中起到過重要曆史作用,其忠於中國人民的曆史不容抹殺。作者在文中回憶了與陶行知共事的曆史,尤其指出陶行知所主持的一係列教育事業是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文章最後還交代了生活教育的特質是“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有曆史聯係的”六大特質,是以說明生活教育是一種中國現實需要的、人民大眾需要的、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