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一卷)

關於陶行知先生[1]

字體:16+-

《人民教育》要發表紀念陶行知逝世十一周年的紀念文字,我認為這是整理中國近代教育家思想的開端,經過爭鳴,在若幹年內,可能得出一個比較真實而正確的“論定”。我與陶先生相處多年,相知較深,現在憑我個人所知,提出幾點有關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事業的意見,供大家討論的參考。

(1)“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這是毛主席在陶先生逝世時的悼詞。我認為這是我黨對陶行知極正確的評價。此外,我還同意“陶先生是愛國主義者”“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鬥士”“無產階級革命的親密朋友”等意見。但是,他畢生不是一個無產階級革命的戰士,他的思想也不完全是(當然,也不是完全不是)工人階級的,特別是他的早年(1927年以前)的思想,帶有比較濃厚的改良主義色彩。這是時代限製了他。正如毛主席《紀念孫中山先生》文中所說,“像很多站在正麵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曆史人物,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也要從曆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於前人的。”我認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本著毛主席指示的精神,整理和說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事業,這樣,才能得出公允而正確的結論。

(2)陶行知的思想是逐漸轉變,逐漸轉向馬克思主義的。有二件大家都知道的事。一件是:他的原名陶知行,後來改為陶行知。這個改名,不是標新立異,而是表示他的哲學思想的轉變,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的方向,所以是進步,不是退步。至於知與行的關係,雖然屬於哲學研究的範圍,現在正在爭鳴,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一個唯物主義者決不會輕視實踐的重要性,正如一個唯心主義者必然不重視實踐一樣。所以從“知行”改為“行知”應該說是他的思想一樣進步的表現。第二件,他在1933年左右補充了《鋤頭舞歌》和《鐮刀舞歌》的歌詞。這兩首歌發表於1927年,是陶先生革命思想的心聲,也打動了當時千千萬萬青年的心。在那些年頭,唱起“手把鋤頭鋤野草呀,鋤去了野草好長苗呀!”“春風吹又生……留下種子多……”等歌詞,誰不燃燒起心頭的革命火焰。但是,1927年所發表的這首歌的思想是很不徹底的。它充滿了革命靠農民的思想,如“革命成功靠鋤頭呀”,也充滿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如“天生孫公(指孫中山先生——宗麟注)做救星呀,喚起鋤頭來革命呀”。他在1927年左右(大約是1924—1930年)一貫宣傳“訓練一百萬個鄉村教師,改造一百萬個鄉村”的宏願。後來,他在實踐中逐漸清醒了,覺悟到此路難通,所以在1933年左右補充了那兩首歌的歌詞,其中最能表達他的思想的轉變的一句是:“光棍的鋤頭不中用呀,聯合機器來革命呀!”這無疑地是一大進步。但是,這樣轉變是否徹底呢?當然不是徹底的。否則,陶行知不僅是共產黨的好朋友,而且是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了。從1933年到1946年他死的一年,他的思想,又有很多轉變,特別表現在他一步一步地更靠攏共產黨,更相信群眾的力量。可惜!他死得太早了,死得太突然了,甚至不能像鄒韜奮同誌那樣臨終留下遺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