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邊界職業生涯
(一)無邊界職業生涯的概念
相對於被界定為某一兩個公司內的職業成長的傳統職業生涯,1994年,DeFillppi和Arthur將無邊界職業生涯定義為“超越某一單一雇用範圍設定的一係列工作機會”。無邊界職業生涯的特點包括:便攜式的知識與技能、跨越多個公司的才能、個人對有意義工作的認同感、多重網絡以及平等學習關係的發展、個體對職業生涯管理負責。
1996年,Arthur和Rousseau在其經典的有關無邊界職業生涯的文獻中詳細描述了無邊界職業生涯定義包含的多層含義:第一,最突出的就是跨越了不同雇主的邊界;第二,得到了來自現任雇主以外的認可或市場化;第三,當一項職業需要外部的網絡和信息來支撐的時候;第四,當傳統的組織職業生涯邊界,尤其是那些包含等級森嚴的匯報和晉升原則的邊界被打破的時候;第五,因為個人或家庭原因拒絕現有的工作機會時;第六,依賴於職業生涯主體對此的內在解釋,主體可能認定一個無邊界的未來而不去理會組織的約束。以上這些含義所包含的一個共同因素是獨立於而非依賴於組織的職業生涯安排。
為了進一步闡述無邊界職業生涯的概念,Arthur和Rousseau在2005年將無邊界職業流動性分成了物理職業流動和心理職業流動,提出了無邊界職業生涯雙維度模型(如圖1-2所示)。
圖1-2 職業生涯雙維度圖
資料來源:Michael B.Arthur,Denise M.Rousseau,The Boundaryless Career:A New Employment Principle for a New Organizational Era,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4-6.
該模型將職業分為四類,即低物理低心理流動型、低物理高心理流動型、高物理低心理流動型和高物理高心理流動型。所謂物理職業流動是指實際跨越“邊界”的行為,而心理職業流動是指對跨越“邊界”能力的感知。物理流動高表示崗位、組織或者行業更替頻繁,反之則表示在現有位置上不動。心理流動高表示從心理上更傾向於流動,反之則表示不願意或不想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