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製的監測與評價:理論、方法與經驗研究

9.5 本章小結

字體:16+-

本章圍繞“新機製”的政策目標,從增加經費投入、提升辦學水平兩個角度,通過構建雙重差分模型及測算均衡指數,評價“新機製”政策的增量效果和對均衡程度的改善。主要得到如下結論:

第一,“新機製”政策有力地提升了黑龍江省教育經費保障水平。無論是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水平,還是縣本級生均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水平,抑或是生均公用經費支出水平,都因“新機製”改革而產生了一定的增量,並且在數值上是非常顯著而可觀的。帶來增量的主要原因在於改革政策使教育經費投入水平得到了提高,如改革補助了免除學雜費的資金、提高了生均公用經費、建立了校舍長效維修機製、提高了省級財政對薄弱地區教師工資的轉移支付,這些都會在全口徑的經費指標中有所體現。

第二,雖然縣本級支出在改革政策的帶動下,整體公平程度有所好轉,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均衡分布,但“新機製”改革在縮小黑龍江省縣域間教育經費支出差距方麵起到的作用相對有限。一方麵,黑龍江省教育經費保障水平的提升更多體現在整體層麵,沒有體現出在經濟越落後的地方效果越好的規律,說明政策的實施並沒有向貧困落後的縣區傾斜;另一方麵,從極差率(分布的上90%與下10%分位點之比)、變異係數和Gini係數三個係數的測量結果來看,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很高。

第三,“新機製”政策有力地提升了黑龍江省辦學條件。本章主要通過生均專用設備和生均圖書數兩個指標來考察辦學條件,DID模型的估計結果說明,政策實施為上述兩方麵辦學條件改善帶來一定的增量。但是,相對教育經費支出的改進效果,辦學條件的增量效果並不十分明顯。這可能跟經費投入是更加直接的政策幹預,而辦學條件改善在某種意義上具有時間上的滯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