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動物園裏有一個混凝土製成的土丘,四周是一條深溝,這就是眾所周知的猴山。它大約有30米長、18米寬。1925年,動物園管理者把100隻來自北非或阿拉伯的狒狒放進這個可憐的不適合其生長的地方。園方期望它們能溫順地遷入新居並且使觀眾得到娛樂。但這些狒狒卻並不領情。
狒狒本來是一個完全由雄性聚居的種群,但是,出於園方對它們某種程度的關心,這種關心被證明是導致下述活動的典型原因,有六隻雌狒狒被偶然包括進來。爭奪控製權的惡鬥便在這些雄狒狒之間發生了。惡鬥持續了數月。兩年之後,其中的44隻狒狒死去了。直到這時,它們才建立了一種穩固的控製等級,一種好不容易才獲得的和平占了上風。但是,這些不幸的生物似乎並不快活。在一種完全是誤導的企圖支配下,為了使它們快活起來,動物園管理者又在這個猴山上放進了30隻雌狒狒。在一個月的時間裏,這些雌狒狒中有15隻被原來的雄狒狒在為了占有它們而進行的打鬥中撕成了碎片。到1930年,隻有39隻雄性和9隻雌性狒狒幸存下來,而且就在那一年,又有3隻雄狒狒和4隻雌狒狒被殺死了。[1]
對於這種狒狒的心理學應該怎樣解釋呢?難道它們是如此凶猛的野獸,以致不能控製其**,相互之間和平共處嗎?這個物種究竟是怎樣幸存下來的呢?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去詢問習性學家(對那些在其自然棲息地生活的動物進行研究的生物學家),他們研究了在狒狒經過進化而居住下來的那種環境中狒狒的生活。習性學家告訴我們,在不受束縛的情況下,狒狒生活在有良好秩序的社會群體中,這些社會群體是以穩固的控製等級為基礎的;它們相互尊重對方的領土,而且一旦異**的結合形成,它們很少向這種結合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