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年大學教學:書法基礎

第一節 漢文字的起源

字體:16+-

關於文字的產生,一直眾說紛紜:

一說認為文字源於“結繩記事”,如《易經·係辭下》雲:“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又如許慎《說文解字·敘》中也說:“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此觀點認為,遠古時期,人們都是采用結繩來記事,後來“聖人”改為契刻文字。但可以肯定的是,結繩和文字根本不同,這種幫助記事的方法不可能發展成為文字。

一說文字是由“一”字演變而來,認為“一”字可作五種變化,或屈折成直角、銳角,或“引而繞合”成“□”或“○”等,再行組合而成字。但這無疑是一種主觀臆想,並不足信。

一說文字的起源同八卦有關,認為八卦是文字的雛形。例如,《易經·係辭下》雲:“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東漢趙壹在其《非草書》中也認為文字是天象所垂、河洛所吐、聖人所造。

又如唐李陽冰《論篆》中說:“緬想聖達立卦造書之意,乃複仰觀俯察六合之際焉。”

一說是流傳甚廣的“倉頡造字說”,認為倉頡“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春秋緯·元命苞》)。

唐張懷瓘在其《書斷》中也說:“頡首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

但是《荀子·解蔽篇》中卻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觀點。可見,倉頡也並不是文字的創製者而是“獨傳者”,說明了倉頡是對文字進行過搜集、整理的。

那麽,漢字又是怎麽產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