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年大學教學:理論與藝術

第一節 教學藝術的本質屬性

字體:16+-

教學工作要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和原則,也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然而,僅僅在理論規範框架內的教學實踐,是不能達到其最高境界的。優秀的教學,需要依據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更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下的即時創造。對於從事老年大學教學的專業工作者來說,了解一定的教學藝術,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學的科學與藝術之爭

教學究竟是科學,還是藝術?這是教學理論界長期爭論不休、至今仍需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大多把教學看作一門藝術。如中國道家的鼻祖老子“以其自然性哲學為基礎,也就是以自然主義或自然人本主義理念把人生及教育的目的論附著於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宏觀範疇,與‘無為’的思想相通”[1],在教學中提出通過教師的“無為”——行不言之教、適時之教,而讓學生達到“自化”——自己觀察、分析與體悟,主動思考,以洞察萬物之道。其中的教學藝術特色十分鮮明。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重人倫,故他們在教學中重視人的作用,側重於以人文精神來研究教學。孔子提出和踐行的啟發式教學、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以身作則等思想,就是典型的明證。集孔子教育思想大成的《學記》中提倡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教”“善喻”“善待問”,而學生要“善學”“善問”,強**學必須做到“正業”與“居學”相結合、課堂理論知識學習與課外綜合實踐性操練相結合等[2],這些觀點明顯地體現出儒家視教學為藝術的價值取向。源於老子和孔子的教學藝術思想,在後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那裏得到了進一步的弘揚和發展。

20世紀之前的西方流行“教學是藝術”的觀點。這種教學觀認為,教學是一種教師個性化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沒有公共的方法。教師都是憑良心做事,教學效果也難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評定。進入20世紀之後,隨著以實證為特點的近代科學思潮的影響,這種教學觀才得以改變。此時,人們認為教學也是一門科學,它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加以研究,教學的效果也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加以評定。這樣,在教學論領域,便出現了關於“教學是科學還是藝術”的紛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