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學,並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每個老師都可以形成案例;二是在別人教學的課堂觀察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時的學習和閱讀中注意搜集書麵材料中的案例。這樣當我們的研究者在知識庫、思想和觀念中積累的案例素材越來越多時,很多東西就能融會貫通了。當然案例來源於教學生活,還要高於教學生活,就需要加工,這個加工不會損傷它的真實性,我後麵要講的案例就是做過一些加工的,我相信大家聽了以後還會覺得它是真實的。所以說“課堂誌”通俗地講就是在課堂裏麵觀察、訪談、深描和形成案例,用案例去分析和解決課堂教學中的課程與教學問題,要麽遵循一定的規律,要麽解釋這種現象就足矣。
第三個問題是“合作學習”課堂研究案例。PPT:“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的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的要素:1.分工。小組成員積極分擔學習活動中不同的任務並承擔相應的責任。2.同學。‘相觀而善’謂之同學,在學習活動中一起進行有效的溝通的人稱為同學,不同於‘同班’。小組中的同學之間建立並維護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衝突,對於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其有效性的途徑。”接下來我要講一個案例,前麵講了課堂誌要用這三種方法來做,到底怎麽做呢,這也是中小學教師經常問我的問題。那我就告訴你,我是怎麽做的。有一次,有一個老師,他就告訴我,他說:“王老師,新課程改革倡導合作學習,你認為怎麽樣?好不好?”我說:“你認為怎麽樣?”他說:“我認為這個合作學習一點都不好。”我說:“為什麽呢?”他說:“‘合作學習’浪費時間不說,而且關鍵是學生什麽也學不到。”我說:“據我所知,‘合作學習’不是你說的這樣糟糕的一種學習方法。怎麽樣?有沒有興趣,我聽聽你的課?了解一下你在課堂上到底是怎麽開展合作學習的。”當然,他是我們的教育碩士,他說“那歡迎啊,王老師”。他還沒有答辯呢,我提出這個要求他肯定是要歡迎的。(哄堂大笑)“那我們抽個時間去聽聽你的課,到底你是怎麽開展合作學習的,認為它不好。”在去之前,我們要做一些準備,比如,“合作學習”我們查了很多資料,有很多書,首先說什麽是合作學習呢?別人講了很多,我講一句話:合作學習就是相對個體的學習,一個人學習就叫個體的學習,隻要不是一個人學習,兩個人,三個人在一起的學習,就是合作學習。第二個,講合作學習時,講了很多要素。最著名的,美國的約翰遜兄弟,講了五大要素,大家都是引來引去,抄來抄去這五大要素。結合對理論的研究,我認為,合作學習相對於個體學習來說有兩個要素就夠了。一個是分工,第二個是同學。沒有分工,就沒有合作的必要。還談什麽合作學習,隻要分工,才有合作。所以說,兩個以上的人是怎麽分工做的。第二是同學,同學是大家一起學習,《學記》裏講“相觀而善,謂之同學”,相互觀摩相互促進,那才是同學。我們今天的很多同學,見麵說:“老同學你請我吃飯吧。”其實都講錯了,不是老同學,你們啥時候同學過?應該這樣講:“你說老同班,請我吃飯吧。”但是我們沒有人這樣講,因為我們認為同班就是同學。錯!同班不同學的現象比比皆是。我們在中小學裏,同班就是同學,雖然都坐在一個班裏,但是都很少同學,一起學習。比如說我問你答,這就是同學了;我讀幾個單詞,你寫,這就是同學了。我們大家做一個實驗,各有分工,這個實驗做成功了,這就是同學了。而現在是我講,大家都坐在下麵聽,你們同學了沒有,沒有同學,你們隻能是同班了而已。好,理論的準備做好了,我們就進入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