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金說:“我有一個夢想……”我想說的是:“我有一個願望……”
這個願望就是,若有可能,一定辦一所學校,用以驗證理想教育文化的可行性。因為,雖然理想教育文化來源於本人三十多年教育教學實踐、探索與思考,但在梳理、抽象、加工的過程中,也有可能出現一廂情願的理想化現象。何況“經驗”總是過時了的曆史記錄。所以,依據“經驗”而形成的理論構想,更需要在實踐中驗證與完善。
能否辦一所學校,畢竟是未來的事情,當然,也是一個未知數。願望不落實,總是願望。法國思想家、教育家讓-雅克·盧梭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建立了《愛彌兒》[1]學校,實現了理想的教育情懷。雖然,可能做不到像盧梭那樣建立《愛彌兒》學校,但是,仍然可以效仿盧梭,學習盧梭,至少在呈現方式上學習盧梭,把理想教育文化涉及的重要組織——學校、政府、社會的理想教育文化模型,宏觀地、綱要性地、簡略地勾畫出來,以方便更多讀者理解理想教育文化的內涵,也可作為理想教育文化輪廓最簡略的素描吧。
在素描之前,值得強調的是,學校教育完成之後,生命個體就將進入社會組織,即我們的教育完成之後,生命個體就初步具備“最佳公民”要素特征,隻是程度不同而已。由此,不管哪一階段的教育或教育傾向,始終要圍繞“最佳公民”要素特征進行。因為它是生命個體追求幸福生活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要素。如果我們有這一基本共識,那麽,不論幼兒園、中小學、職業學校、專門學校還是大學及研究生教育,我們都可以用這一基本的教育原則和理念,進行教育設計。當然,這一基本原則理念,也是在理想教育文化總要求之下的。
學校
前麵,在討論學校範疇時,著重關注了學校教與學方法的討論,沒有從理想教育文化整體的角度,關注學校的職責。所以,這一部分側重說明理想教育文化在學校組織中的整體呈現。但是,由於學校組織是包含幼兒園、中小學、職業學校、大學等不同年齡、不同教育傾向的教育組織,所以,隻是相對宏觀地給予概要性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