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的高度即人性的高度

小心地守護學校的曆史

字體:16+-

我們今天對教育現代化的追求正在或者說已經陷於一種誤區,認為唯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高技術的現代教育設備和時髦的教育口號,才能高然穩居於“現代教育”的門檻之上。學校是育人的地方,離開了學校文化內涵的孕育,缺少了文化精神的入滲,那些最先進的設備隻能是一堆豪華的器具,直白地說就是擺設。

實際上,我們潛在地就有這樣一種設定:教育的現代化,學校的現代化主要地就是教育條件的現代化。我們把教育的現代與否的依據歸結於物性的,而不是人性的。在我們的觀念中潛在的價值標準是:新就是現代。現代化的教育條件固然可以增進一所學校的現代氣息,但僅靠現代化的技術條件的支持,最好的學校也不過一所沒有靈魂的教育工廠。評價一所現代學校的標準應該遠不隻是新,準確地說,新既非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

學校是學校人生活的地方,是學校人“文化”地生活的地方,在那裏,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師生,憑借他們的情感和智慧,使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張黑白照片,一本幽雅的日記,一本破損的筆記本,一本發黃的備課本,都成為學校人真實而豐富的心智生活的見證,透露出學校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使作為物的形式存在的學校成為活生生的學校人之生命活動的場域,使學校超越單麵的物的存在而成為立體的、繁複的文化生活的存在,成為走出校門的學子們拳拳眷顧的心靈依戀,也使得後來者們一走進學校之門,就是走進了一個活生生的豐富的文化場域,自由地呼吸學校的曆史文化的氣息,不知不覺中把自身同化與學校曆史文化之中,使心靈受到全麵的感染。這種潛移默化的熏染就成了個體接受課堂正規教育的基礎,甚至它就是學校教育的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