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地大物博曆史悠久的國度,個人的力量何其之小!雖然人們喜歡說“經曆了時代的考驗”,其實往往不過是一隻隨波漂流的軟木塞。“文革”十年把我的青春時代打了個對折,這也使此後的我無比珍惜講台,珍惜每一節課,珍惜自由思想的機會。有過“失去”,才更懂得熱愛。
1982年1月我大學畢業時已經32歲,除此前在農村插隊時當過兩年代課教師外,我幾乎沒有被人稱過“青年教師”。我去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報到那天,看到辦公樓前的兩排水杉,最大的一棵直徑有20多公分。現在,這兩排水杉高大偉岸,最大的那棵已經得合抱了。這些年裏,經曆過什麽困難,真懶得說。曾有過幾次**,能離開“這片土地”做其他工作,但沒有形成波瀾,更沒留下什麽遺憾。我沒覺得這是“專業思想牢固”或是“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我隻是認為,語文教師是一種適合我的職業。
在以人為工作對象的職業中,教師最需要“熱愛”的稟賦。我從沒覺得自己是“獻身教育事業”,我隻不過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當年我師大畢業時,許多政治上表現積極的同學不肯當教師,千方百計地走門路,一旦脫離,額手稱慶。起先我大感意外,為這些熱心從政的同學感到可惜:畢竟讀了師範,為什麽不願當教師呢?那時教育已經開始走上正軌,正需要大批學曆合格的教師。後來我理解了,教師待遇差未必是理由,重要的是這個職業不適合他,他也不宜做教師。一個人不愛自己的職業,勉強為之,必定誤己害人。
因為對教育的愛,時常會對世風不理解。有一年評特級教師,一些申報者找關係通路子,我為此大惑不解:這是評榮譽稱號啊,怎麽會有這種事?評委許士熙老師說:“我也曾獲得過許多榮譽,現在我是個退休的老太婆,那些稱號對我沒有什麽意義。我唯一割舍不下的,隻有對教育的一個‘情’字……”這話一直留在我心裏,讓我感動。我由此想到,當教師首先要有正確的榮譽觀。